問責超生被“調劑”事件,警示“勿漠視群眾訴求”
■ 觀察家
這份問責是對為政倫理底線的重申,更是對冷漠、麻木作風的嚴重警示。
牽動輿論神經的“超生孩子統(tǒng)一抱走社會調劑”一事,有了新進展。7月5日,桂林市對全州縣衛(wèi)健局不當處理信訪事項情況進行通報稱:根據初步調查情況,責成全州縣對漠視群眾訴求、行政不作為的縣衛(wèi)健局局長和分管副局長等相關人員停職檢查。工作組將深入調查了解有關情況,切實維護信訪人合法權益。
這份通報證實了此前網傳的那份《關于唐某某、鄧某某信訪事項不予受理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的真實性。應該說,當地官方回應此事的速度是值得肯定的。而當地衛(wèi)健局局長和分管副局長等人因“漠視群眾訴求、行政不作為”被停職檢查,在很大程度上更與此事所激起的公共情緒形成了一種共鳴。
如果說,那份《告知書》中“社會調劑”的說法,沖擊了最基本的人倫道德底線,那么,“沒留存任何記錄”“對你們提出的信訪事項不予受理”等缺乏起碼溫度的冷漠表達和決絕態(tài)度,則更加劇了“社會調劑”帶給當事人以及社會的情感沖擊。在這個意義上,當地以“漠視群眾訴求、行政不作為”對兩名官員進行問責,應當說是精準的,也呼應了大眾的期待。
綜合目前各方的信息來看,兩名信訪人與孩子的多年分離,確實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但如何對待信訪人及其所反映的“歷史”問題,則直接考驗的是“今天”當地相關部門的擔當。甚至可以說,正因為兩位信訪人與孩子分隔多年,他們所承受的骨肉分離之苦越深,越應得到當地相關部門的積極回應。一句冷冰冰的“不予受理”,顯然缺乏職能部門該有的“共情”意識和惻隱之心。
更進一步,正如官方對相關人員的追責理由所表明的,當地相關部門在此事中,僅因信訪人所反映的事件具有特定歷史背景就“不予受理”的態(tài)度,也構成“行政不作為”。近年來,各級政府都在反復強調要堅決防止“新官不理舊賬”。而對此事,相關職能部門選擇消極應對無疑與此要求相違背。對此進行問責是對為政倫理底線的重申,更是對冷漠、麻木作風的嚴重警示。
當然,此事中,對相關“不作為”人員的追責并不是目的,當事人的訴求,以及社會的最大期待,還是當年被“社會調劑”的孩子,能夠與父母團聚。在這個焦點問題上,對“漠視群眾訴求、行政不作為”的相關人員及時追責,無疑是開了一個好頭。輿論也期待,接下來當地相關方面能“正視群眾訴求,積極作為”,推動事件妥善解決。
而據媒體報道顯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紀委監(jiān)委已牽頭會同有關部門迅速派出工作組,指導桂林市進行調查處理。這種高層級的介入,也讓人對事件的后續(xù)處置抱以更大信心和期待。
□吳振(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