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禁止外賣進入校園。對此學生意見不一,同意者有,反對者也有。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對1988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4.2%的受訪大學生支持高校禁止外賣進校,40.3%的受訪大學生反對。54.0%的受訪大學生認為此舉可以減少外來人員入校,維護學校安全秩序。
(《中國青年報》12月10日)
隨著各種訂餐APP的火爆,外賣餐飲已經延伸到大學生群體。吃膩了食堂或懶得出宿舍的在校大學生,叫外賣非常普遍。然而,此前據(jù)媒體調查,京城18所知名高校,至少8所高校已出臺了“禁外賣”規(guī)定。在高校云集的武漢地區(qū),許多高校紛紛給外賣設置了“禁區(qū)”。對此,在校大學生是褒貶不一。調查顯示,54.0%受訪大學生認為禁止外賣入?删S護學校秩序。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只有5.8%的受訪大學生從來不訂外賣。
一些高校“禁外賣”,其初衷可以理解。畢竟,這種圍墻內外的交易,不僅影響了校園周邊環(huán)境,也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特別是,來自社會上的外賣餐飲,衛(wèi)生狀況堪憂,食品安全難以保障,給學生身體健康帶了潛在的隱患;在“舌尖上的安全”重如泰山的當下,高校抵制外賣進入,也是無奈之舉。然而,高校采取抵制的方式,非但未能達到杜絕外賣餐飲進入校園的目的,反而催生了書包送外賣、搭梯送外賣、竹竿送外賣等奇葩現(xiàn)象,不僅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加劇了高校與城市之間的情感隔膜。
事實上,高校同社會并非是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關系,而是城市的一個“命運共同體”,應相互理解和包容。只有雙方的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誤解。這就要求,高校應主動融入社會,與所在城市一起成長。然而,高校“禁外賣”,表明高校與城市之間存在情感隔閡,需要雙方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特別是,一些高校對市民持開放的態(tài)度,卻沒有用更開放的辦法,去應對“外賣進校園”之類的現(xiàn)實問題。
可見,外賣進高校,意義大于爭議。事實上,正因為學生有“換口味”的市場需求,才會有外賣“送口味”的市場供應,這更值得高校反思。應加強對學校食堂的管理,在維護食品安全、不加重學生負擔的情況下,多提供一些風味獨特的飯菜品種,滿足學生多重口味的需求。特別是,對于外賣餐飲,宜堵更宜疏,在保障校園秩序、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督的前提下,學?梢韵迺r、限區(qū)域對他們開放,以此豐富學生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