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華天小學的語文教師王悅微,曾因一篇微博而“走紅”全國。現(xiàn)在,她又為自己班的孩子們辦起了“作文競賽”。
去年底,王老師班里有一名學生威脅另一名偷帶巧克力來學校的同學,如果不給自己吃,就去告訴老師。被拒絕后,他果斷去“告密”了。王老師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并沒有懲罰帶巧克力來學校的學生,而是懲罰了那個又威脅同學又“告密”的學生。事后,她把這個班級里的小事發(fā)到網(wǎng)上,引發(fā)贊聲一片。
寒假期間,王老師又整理了一批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發(fā)上了她專門為自己班級的孩子們開設的微信公眾號上。她說:“記錄學生們的作文,幫他們一個字一個字地改,再幫他們一篇一篇地發(fā),開學后再一筆一筆地發(fā)稿費,每次都要花好多時間和精力。有的時候我也會沮喪,因為考試時,我們班的作文未必是得分最高的,但說真的,我是真的很喜歡、很欣賞他們筆下的故事。”
這個公眾號已經(jīng)開了有一段時間了,從最開始的點擊只有幾十,到現(xiàn)在每篇作文的點擊有幾百、上千,粉絲也累積到了四千多,王老師說:“孩子們可高興了。”
但是,王老師在開心之余,也有著自己的苦惱。
教育是家校合作的事情
“教育是應該家校互相配合的事情。我的學生們作文發(fā)表在平臺上,能夠拿到‘獎金’,他們確實很快樂,但如果家長配合度不夠的話,這一點點快樂并不足以成為他們持續(xù)努力的動力。”這是王老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第一句話。
王老師從班級每一次的周記、單元考試、小練筆里選擇比較好的作文,修改好發(fā)表在微信公眾平臺“華天小文池”上。
“做這個平臺,是因為我想讓一些好學生的作文能夠有展示的平臺;讓一些中等學生獲得更多鼓舞;讓那些學習狀態(tài)不夠理想的學生,在這里,能找到自己進步的動力。”她說。
王老師也會為自己班級里的那些“學困生”而頭疼。“最苦惱的是,他們總是不好好寫作業(yè)。”王老師說:“和家長溝通,家長的回答常常是,他們也不知道怎么管。”
“教育是家校合作的事情,這學期雖然也有這樣的孩子在公眾號里發(fā)表了一兩篇文章,但是這點成就感,不足以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王老師坦言:“只要認真去做自己能做的,也許對孩子會多那么一點點影響。”
在王老師的班里,她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要看這些登在平臺上的作文,并附上50字以上的回復。但是,這樣的用心很多時候未必能得到自己期待的回應。
遇到盡力配合學校的家長,老師當然是很高興,但遇到有些教育理念和學校不一致的父母,只能盡力去做好溝通工作,甚至要給家長上上課。王老師說:“有時感覺自己嘔心瀝血,小孩不聽話,大人不配合,仿佛是孤軍作戰(zhàn)。但更多時候,看到小孩的進步,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我又覺得自己有動力了。”
老師最快樂的是“你真的影響了一些孩子”
就在不久前,王老師把自己在學生作文本上的點評發(fā)到了網(wǎng)上,后臺收到了留言“你的字很像我的小學語文王老師,你還記得一個叫方圓的女孩嗎?”王老師一看就激動了:“怎么不記得,你是2005年我教的第一屆學生,我記得你最喜歡恐龍,非常好勝。”她很快就收到了女孩的回復:“我一直記得你,我現(xiàn)在在浙江大學。”
2005屆是王老師教的第一屆新生,當時她覺得自己的語文教得并不好,甚至到現(xiàn)在都覺得,這段時間是自己“不堪回首”的過去。遇到這名學生后,她向自己曾經(jīng)的這位學生說起自己的感受,學生卻風輕云淡地說:“我不覺得當時你教得不好,我覺得你很尊重我們,教我們寫作文的樣子一直都記得。”
王老師說,這大概是我感覺最棒的時候了,因為你做過的事情,還是給學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現(xiàn)在的“華文小天池”后臺留言的活躍度高了。學生們對這些文章增加了關(guān)注,從平時的寫作來看,學生們也有了提高和進步。“希望我做的這些事真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
如果一個孩子到了四年級還沒有養(yǎng)成看長篇小說的耐心,那么這一輩子是很難愛上閱讀的。王老師曾經(jīng)在文章里描繪過不少“學困生”,他們在老師的鼓勵下,能有一些進步,但很難形成堅定的學習毅力。對他們來說,持續(xù)地克服身上的惰性真的很不容易。很多時候,學習成績好了,開心是當下的,不足以使他們長久地堅持下去。教育就是這樣,不能立竿見影,而是需要老師在成功和失敗的不斷交錯中不忘追尋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