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稱帝之后遲遲沒有冊立太子,而當年朱元璋可是在登基當天就冊立長子朱標為皇太子。
朱棣的這個行為引起臣的不滿和慌張,因此在永樂元年的三月,四月,和九月,明朝的大臣都向皇帝朱棣上表請求立太子。
但是朱棣卻罔顧大臣殷切的立太子的愿望,而是采用各種理由搪塞過去。
最后,還是解縉說了三個字讓朱棣回心轉(zhuǎn)意了。
那么,朱棣為何為何遲遲不立太子?解縉又到底說了哪三個字呢?
一.最受歡迎的太子人選不符合朱棣的喜好。
朱棣這樣做其實有方方面面的原因。
明朝從朱元璋起就確定了立嫡立長的繼承制,并將此寫進《皇明祖訓》,要求后世子孫遵守,他的目的在于防止皇子們因為爭奪皇位而發(fā)生宮廷慘案。
按立嫡立長制的話,朱高熾就是最受擁戴的皇太子人選。當時大臣們上表也大多要求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而朱棣卻以“長子智識未廣,德業(yè)未進”為由拒絕立朱高熾為太子,因為他不喜歡這個人選。
朱棣本人是高大威猛的形象,性格也是殺伐果斷,他喜好縱橫沙場,認為軍事能力是為帝的一個重要考核項。
而朱高熾是什么樣的形象呢?
史書中明確記載朱高熾是一個大胖子,胖到需要左右侍從攙扶才能行走,甚至有些跛腳,這樣的形象根本不符合朱棣對皇太子的要求。
朱高熾不僅僅是形象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的性格也不被朱棣所喜愛和欣賞。
朱高熾本人的性格偏文氣,他熱愛經(jīng)綸歌賦,是個飽讀詩書的書呆子形象。他不愛騎射,更別說上戰(zhàn)場了。
而朱棣卻是個在刀尖上舔血的熱血將軍的形象,他不喜歡如此柔弱的朱高熾,他喜歡的是能在沙場上拼殺的皇子,而朱高熾明顯不符合。
同時朱高熾的政治理想也與朱棣不同,朱棣自封為永樂大帝,有一腔熱血和滿腹的雄才偉略,他渴望通過馳騁沙場來讓擴充疆土,守衛(wèi)國之領域。
但是朱高熾?yún)s是一位十分保守的人,缺乏進取精神,朱棣認為如果立朱高熾為太子,那么未來的他很可能守不住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
當然,朱棣也不是完全放棄朱高熾,他會督促朱高熾減肥,
但朱高熾經(jīng)常捂著肚子餓得在床上打滾,手底下的廚子看不過去了就會偷偷給朱高熾做夜宵吃,吃了夜宵的朱高熾不僅沒有瘦下來,反而體重飆升,朱棣發(fā)現(xiàn)后氣得直接將這位廚子斬首。
除了督促朱高熾減肥,朱棣還會讓他學習騎射,但朱高熾?yún)s對騎射提不起興趣,他最愛的還是儒學經(jīng)典。
朱棣看著這樣的太子人選,實在是喜歡不起來,這也是他罔顧大臣意見,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之一。
二.朱棣有自己喜歡的太子人選
朱棣在三個嫡子中最喜歡次子,他叫朱高煦,他在朱棣眼中可謂是完美的皇太子形象。
他長的和朱棣一樣高大威猛,對于弓馬騎射他可謂是樣樣精通,在戰(zhàn)場上,他還是個身先士卒,十分勇敢的猛將。
一般來說父親們都喜歡像自己的兒子,尤其是那些有宏圖大志的皇帝,他們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像自己,這樣他的宏圖大志就能由自己的兒子傳承下去。
朱高煦不僅僅是形象和性格附符合朱棣的喜好,他還為朱棣的天下立下過汗馬功勞。
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總是在在朱棣危難之際及時出現(xiàn),救朱棣于水火。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在東昌慘敗,大將張玉戰(zhàn)死沙場,眼看朱棣就要死于戰(zhàn)場,此時朱高煦帶著一支人馬前來,在千鈞一發(fā)的危難之際救下了朱棣,可以說,沒有朱高煦,也就沒有后世的永樂大帝。
這樣對比看來,朱棣應該會立朱高煦為太子,但為何朱棣還是選擇了朱高熾呢?
這與朱棣自己上位當皇帝的過程有關,雖然朱棣當年是以藩王身份武力奪取皇位,但是在朱元璋去世時,朱棣是朱元璋最年長的嫡子,那么他當皇帝就符合朱元璋立下的立嫡立長的繼承制度。
因此朱棣為了自己的帝位能夠自圓其說,他就不敢打破這一繼承制度去立次子朱高煦為太子。
而且朱高熾當年是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深受朱元璋的寵愛。他本人雖然形象欠佳,性格不符合朱棣的喜好,但這些都是朱棣的喜好而已。
再加上朱高熾為人一向謙恭謹慎,從不會出現(xiàn)任何差錯,并且在靖難之役期間,他雖然沒有上陣殺敵,但也有堅守北平的功勞。
所以朱棣難以因為他個人的喜好去淘汰這個沒有任何過錯的嫡長子。
三.朝中局勢難辨
朱棣遲遲不立太子的第三個原因是朝中的大臣們在立儲君時會有自己的選擇,而當時的明朝朝廷中也是分為了兩派,一派支持朱高熾,一派支持朱高煦。
當時朝中支持朱高熾的主要是文臣。
其中就有周王朱橚,他是朱棣的同母弟,在朱元璋所封的藩王中和朱棣的關系最近,朱棣即位后他曾上書請立朱高熾為太子。
而一位老將顧成也是朱高熾忠心耿耿的支持者,當年他陪同朱高熾堅守北平,后來李景隆率軍圍困北平,顧成提出了不少建議。
朱棣即位后,顧成因功獲封鎮(zhèn)遠侯。他曾上書向朱棣請求過盡快立朱高熾為太子,不過被朱棣委婉拒絕了。
金忠是朱棣的心腹重臣,他則是堅決主張立朱高熾為太子,當他察覺到朱棣有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的想法時,他在朱棣面前歷數(shù)歷史上因廢長立幼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例子,生怕朱棣壞了祖宗立下的好規(guī)矩。
而支持朱高煦的也有很多,并且這些都是朝中的武將,他們的想法朱棣不能不顧及。
其中一位大將邱福就主張立朱高煦為太子,他是一位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大將,在他看來在靖難之役中同朱棣共生死的朱高煦才是太子的合適人選。
朝中的不同意見都影響著朱棣,此時的他無疑是陷入兩難之境。
朱棣對于太子人選有著個人的喜好,他更需要判斷朝中人臣的傾向,他還要考慮朱元璋留下來的祖宗規(guī)矩,此時的朱棣真的是拿不定主意,十分頭疼了。
為了盡快確定太子人選,朱棣向當朝的一位大才子——解縉咨詢意見,而解縉說出了三個字就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這位大才子解縉是何許人物呢?他到底說了什么呢?
四:解縉的“好圣孫”論
解縉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自幼就聰明絕倫,他習得一遍的文章就能夠應口成誦,并在七歲就能寫文章,作詩篇,且文采絕倫。
而在他十歲時,更能夠每日背誦數(shù)千字文章,且終生不忘。
他成年后參加了江西鄉(xiāng)試,位列榜首,會試時排名第七,廷試時他成功地登進士第。
他初入仕時,他就甚受朱元璋寵愛,常侍奉左右,并逐漸走向內(nèi)閣首輔的高位。
當時朱棣在選擇太子時征求了解縉的意見,解縉恭敬地答道:“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但朱棣并沒有被打動。
看著朱棣還是猶疑不決,解縉說出了流傳千古,并造就朱高熾帝王之路的三個字——“好圣孫”
就是這三個字后,讓朱棣下定了決心,要立朱高熾為皇帝。
解縉這“好圣孫”的意思是朱高熾有一個很符合朱棣喜好的兒子,名叫朱瞻基,所以朱棣當年立下朱高熾為太子并不是看中的朱高熾的帝王才能,而是寄希望于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朱棣為何如此喜歡朱瞻基呢?
這要先從朱瞻基降生的那天夜晚說起,那天朱棣在睡夢中夢見了洪武帝朱元璋,夢里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并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
醒來后朱棣就被告知自己的孫子朱瞻基出世了。
在古代,人們把大圭看成是權力的象征,朱棣認為自己的孫子朱瞻基的誕生對于自己來說是一個吉祥之兆。
他夢醒后馬上跑去看朱瞻基,他發(fā)現(xiàn)這個小孫子長相極像自己,很有英氣,未來一定是一位經(jīng)世之才,英武大將。
朱棣沒有看錯,長大后的朱瞻基不僅有自己叔叔朱高煦的勇猛和英武,還有自己父親朱高熾的睿智和淡定。
朱棣非常喜歡這個小孫子,在永樂九年朱棣便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朱棣對朱瞻基的喜愛可見一斑。
朱棣還經(jīng)常帶著朱瞻基征戰(zhàn)蒙古,他對朱瞻基的表現(xiàn)也很是滿意。
因此當解縉說出“好圣孫”時,朱棣就立馬決定了要立朱高熾為太子。
謝縉不僅僅是為了朱高熾能夠當選太子而說了“好圣孫”,他還在其他場合給予過朱高熾支持。
在一次宴會上,有位大臣做了一幅畫,畫中是一只老虎帶著自己的一群小虎崽子,父子相親的畫面。
解縉一看到這幅畫便立馬題詩一首,詩里表達了父親對孩子的偏愛和冷落。
朱棣一聽,便想起來了自己一直都對朱高煦偏愛有加,而多次冷落了朱高熾,這也為日后朱高熾成功成為太子打下基礎。
五:解縉的悲慘結(jié)局
可以說朱高熾是在解縉的幫助下才當上了太子,但是解縉卻因為多次為朱高熾說話而為朱高煦所記恨。
因此朱高煦就想通過陷害解縉來置他為死地。
當時朱高煦的近友邱福將軍不小心將朝廷機密泄露了出去,但朱高煦卻聲稱是解縉泄露的機密,這是赤裸裸地將黑鍋扣在了解縉的腦袋上。
當時朱高熾也沒有為解縉說話,而解縉確實也是朱棣身邊的人,他是有這個嫌疑的,因為朱高煦的煽風點火,朱棣真的開始懷疑了解縉,但沒有治他的罪。
此后解縉在擔任科舉閱卷考官的時候又被朱高煦所陷害。朱高煦誣告解縉閱卷時偏私,這次朱棣并沒有像上次那樣放過解縉,而是將他貶官遠離朝廷。
但遠離朝廷的解縉并沒有遠離陰謀,在他一次進京朝見時,又被朱高煦告了一狀,這一狀直接奠定了他日后入獄慘死的結(jié)局。朱高煦對朱棣告了什么狀呢?
原來解縉因為公務要來京城匯報工作,但當時朱棣并不在朝,而是出去征戰(zhàn)了,無奈中,解縉只能找到朱高熾?yún)R報工作。
朱高煦知道后趕緊將這個消息匯報給朱棣,說解縉毫無人臣之禮。這次可徹底激怒了永樂大帝朱棣,他便將解縉抓進了牢里。
多年之后,朱棣問了一句:“解縉猶在?”臣下理解為朱棣想要處死解縉,就把解縉拉到大雪里凍死了事。
解縉可以說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但朱高熾也沒有辜負解縉的期望。
朱高熾雖然在武力方面不如朱高煦,但他仍然算得上是一位千古明君,甚至在登基的十個月內(nèi)就開創(chuàng)了明朝的盛世時代,朱高熾擁有什么樣的才能和特征才能做到這樣呢?
六:朱高熾的仁義之心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擁有一顆仁義之心。
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命令朱高熾和其他三個孫子在黎明破曉之際去檢閱軍隊,唯獨朱高熾回軍較晚。
朱元璋問他緣故,朱高熾說清晨太冷了,他說他想等士兵吃好早餐后再檢閱,因此故意去晚了。朱元璋為朱高熾的這種體恤下屬的仁慈之心所感動。
而這顆赤子之心,也為他贏得了大臣的擁戴和愛護以及百姓的支持。
除了仁心,朱高熾的性格也稱得上睿智冷靜。
當年朱棣在北京起兵南下后,他將自己的發(fā)妻徐氏和長子朱高熾留在北京。
北京邊據(jù)點如涿州、雄縣等雖然暫時歸于朱棣的統(tǒng)治之下,但是朱棣當時的兵力不夠,因此沒有在這些據(jù)點布放,那么這些據(jù)點根本攔不住當時在對立陣營的李景隆所帶的兵。
此時的北京城處于危機時刻,李景隆帶領軍隊將北京團團圍住之后再集中兵力猛攻北京九門。
而此時在城內(nèi)留守的朱高熾手里只有一些老弱病殘的兵,這些兵根本抵擋不住城外的進攻。
朱高熾并沒有絲毫的慌張。
他先是不分晝夜地督治守備事務,然后十分注重安撫城中百
姓的情緒,這樣整個北京還是一片安穩(wěn)有序的狀態(tài)。
朱高熾還禮賢下士,態(tài)度謙恭地詢問一些熟知兵旅生活并有才識的文吏,他推誠待之,這些文吏也盡心給他提建議。
在朱高熾的領導下,眾人眾志成城地在應對城外的敵軍。
李景隆竟一時難以攻破克,無奈之下,他只能采取繼續(xù)在外圍困的策略。
讓李景隆沒想到的是一向柔弱的朱高熾竟然每夜都派遣士兵出城門偷襲他們,這讓李景隆軍隊里的將士每夜都難以安眠。
不久,遠去大寧的朱棣也帶領軍隊回到了北京,朱棣大軍開始攻擊駐扎城外的李景隆軍隊,朱高熾乘勢出城與朱棣軍隊形成內(nèi)外夾擊之勢。
李景隆大敗,他帶領的南軍四散奔逃,潰不成軍。
在留守北京的任務里,朱高熾可謂是圓滿完成,他以萬人的軍隊抵擋住了李景隆的五十萬南軍,這是朱高熾在靖難之役中最輝煌的一幕。
朱高熾在位期間還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將受冤的官員釋放出來,并恢復他們的名譽,還將他們飽受折辱的家屬都解救出來。他的這些舉措讓朝中恢復了清平有序的局面,從而組建起一個更好的管理國家的團隊。
朱高熾另一個重大的舉措是重組內(nèi)閣,他給予內(nèi)閣學士行政權力,重用文官充實行政機構,組建騎起一個正規(guī)的文官政府。
同時他精簡機構,消除冗官冗吏,他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在位僅僅八個月卻卻獲得了“天下清平,朝無失政”的高度評價,讓人嘆服。
結(jié)語
朱棣當年在選擇繼承人時多重考慮,難以抉擇,在解縉的三字進言下終于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實際上他看重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
盡管朱棣看不上朱高熾,朱高熾在位期間卻是政局清明,萬民安業(yè),也算是對得起解縉拿性命幫他換來的皇位。
封建時代的立太子被看作是國本大事,皇帝急,皇子急,大臣也很急,好在朱棣立太子時期,各方勢力較勁一番后,選擇出了朱高熾承接帝位,給了天下黎明百姓一段安居樂業(yè)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