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很不爭氣,搞不定大遼也就算了,居然還搞不定云南的大理?搞不定大理也勉強能忍,居然還讓西夏給獨立出去了,還有沒有一點骨氣了?
沒錯,北宋初期,西夏領(lǐng)袖李氏集團,實際上是臣服于北宋的。不光北宋,五代十國時期,黨項族占據(jù)五州之地,一直都沒有建國,而是臣服于五代各個王朝。
這顯然是一種生存策略,以黨項族那點人馬,想要和中原王朝抗衡,基本不可能。與其以卵擊石,倒不如給這些中原王朝一個面子,換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這種策略顯然很成功,可到了北宋初年,事情發(fā)生了變化。當時黨項族首領(lǐng)是李繼捧,他被北宋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鎮(zhèn)守西北地區(qū),實際上他就是本地的土皇帝。
可李繼捧有個族弟叫李繼遷,一直想著鬧獨立,甚至打算搞掉李繼捧,自己當老大。李繼捧搞不定李繼遷,索性破罐子破摔,帶著族人到汴京去,自愿把銀州、夏州、綏州、宥州等4個州的地盤,全都送給北宋。
這下宋太宗趙光義可樂開花了,這等于不費一兵一卒,就成功削藩了?衫罾^遷當時沒去汴京,他覺得自己的族兄是個敗家子,索性帶著一部分人馬在西北地區(qū)自行創(chuàng)業(yè)了!這就是西夏的雛形。
西夏依靠大遼才能立國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得出,北宋初年,黨項族的地盤的確是北宋的一部分。黨項族首領(lǐng)李氏有點兒類似北宋藩王的形象。
不管怎么說,黨項族好歹也是臣服于北宋的?商脚d國七年(982年),李繼遷起兵創(chuàng)業(yè)以后,情況就不同了。
僅僅用了3年時間,李繼遷就帶著部分族人,打下了一片天下。他們先后占據(jù)了銀州、會州,霸占了河西大片地盤。
這個時候如果宋朝全力來攻,李繼遷肯定扛不住啊!為了保證生存,李繼遷選擇向大遼國請降。請降是什么性質(zhì)呢?其實有點兒模糊,可以說是尋求幫助,也可以說是稱臣。
不管怎么說,這事兒對遼國絕對是有好處的,削弱北宋,就是強化了大遼嘛!為此,遼國特地將李繼遷冊封為夏國王。所以說,從李繼遷與遼國結(jié)盟開始,西夏就算是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了!
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搶了40萬宋軍糧草,又包圍了靈武城。這可把宋太宗趙光義給氣炸了,立馬發(fā)動五路大軍追擊李繼遷,結(jié)果不出意料地被李繼遷給全部擊敗了。
趙光義這位皇帝在位22年,2次北伐遼國失敗,討伐李繼遷失敗,直接導致北宋在邊防軍事上,處于極為被動的局面。
李繼遷取得大勝以后,趙光義就被活活氣死了。宋真宗趙恒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愿意打仗的。所以趙恒二話不說,就把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等五州之地全部割讓給了李繼遷。
這是什么概念呢?等于說把整個黨項族的故地,都還給了他們。那么宋真宗為啥要這么干呢?一方面來說,李繼遷集團發(fā)展勢頭迅猛,北宋一時半會兒打不過。即使打得過,也得看遼國的臉色。萬一遼國趁機偷襲北宋邊境,那北宋豈不是得不償失?
西夏立國后,長期斡旋于北宋和遼國之間
為了徹底打消宋朝對西北之地的覬覦,李繼遷決定把事情做干脆一點。他并沒有因為宋真宗割地而停下創(chuàng)業(yè)的步伐。
咸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拿下了宋朝的靈州、涼州,到了這一步,整個大西北基本都成了黨項族的地盤了。自此北宋再想通過河西走廊,與西域取得聯(lián)系,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這么做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禁止西域向北宋出售馬匹。中原地區(qū)不太適合養(yǎng)馬,尤其是體型彪悍的戰(zhàn)馬,就更加稀少了。
當年漢武帝之所以讓張騫、蘇武、常惠等人,費盡千辛萬苦前往西域,就是為了打通從西域購買良駒的通道。有了戰(zhàn)馬,漢武帝在對付匈奴時,才能游刃有余。
彼時,宋朝的戰(zhàn)馬來源被切斷了,這可要了北宋老命了。從此以后北宋的軍事實力一落千丈,再想收復西北,基本不可能了。
李繼遷去世以后,他的兒子李德明和孫子李元昊,都不斷在向河西走廊拓寬領(lǐng)土。到了李元昊繼位以后,黨項族已經(jīng)擁有了甘肅、寧夏、青海、內(nèi)蒙、陜西等地的部分地區(qū)。
李元昊覺得自己達到了如日中天的地步,因此公然選擇稱帝,在寶元元年(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這可徹底把北宋給激怒了。
因此北宋與西夏在這段時間打了好幾仗,不過在三川口之戰(zhàn)、好水川之戰(zhàn)、麟府豐之戰(zhàn)、定川寨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北宋大軍均告失敗。李元昊也憑借這幾場大戰(zhàn)的勝利,穩(wěn)住了陣腳。
但是,西夏畢竟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連年戰(zhàn)爭,北宋吃得消,可西夏吃不消啊!為了緩和國內(nèi)矛盾,李元昊主動與北宋商談議和的事情。
在議和過程中,李元昊以兒子的身份,懇請與北宋和談,但是絕不肯自去帝號。也算是給了北宋一個面子。
看到西夏和北宋議和,北邊的遼國可就不高興了,他們強烈要求北宋不允許和西夏議和。原因很簡單:北宋和西夏好上了,那遼國豈不是要被孤立了?
此前西夏就和遼國鬧不愉快了,這回和宋朝結(jié)盟,恰好可以給遼國一個下馬威。結(jié)果遼國還要來這一出,李元昊忍無可忍,不僅策劃大遼境內(nèi)的黨項族人起義,而且還順便將遼國的一位招討使給宰了。
這下好了,大遼也發(fā)兵來收拾西夏了,結(jié)果在河曲之戰(zhàn)中,遼國10多萬大軍居然也被李元昊擊敗了,遼興宗本人還差點成了俘虜。
大遼和大宋都被李元昊收拾過,這算是徹底站穩(wěn)腳跟了。所以說和談的前提都是打服對方,很顯然,李元昊打服了大宋和大遼,這才在談判桌上爭取到了主動權(quán)。
當然了,西夏在大遼和大宋面前,還是小個子。所以說即使打贏了這幾仗,西夏此后的對外策略,依舊是虛與委蛇。表面上西夏臣服于雙方,實際上西夏是獨立的王國。
西夏的對外策略,注定了大遼不會和大宋聯(lián)手對付它
大遼和大宋都吃過西夏的虧,為啥不聯(lián)手滅了西夏呢?這就是西夏的生存訣竅所導致的結(jié)果。在與大宋交惡的時候,西夏與大遼是鐵哥們關(guān)系。在與大遼交惡時,西夏又和大宋成了親父子關(guān)系。
在整個外交局面中,西夏永遠都掌握著主動權(quán)。他們不會讓自己被大遼和大宋孤立。他們只會拉攏一位強者,去孤立另外一位強者。
即使大遼和大宋都曾經(jīng)對西夏厭惡至極,可只要這種事情沒有同時發(fā)生,那西夏自然就有存活下去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