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國家的傳承與延續(xù)的代表就是國家歷史的連續(xù)性,如果歷史的記載斷了,這個國家就不復存在了,這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為什么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為什么其他三個文明古國前面作古了,那是因為歷史斷了,歷史斷了的直接證據就是歷史記載沒了。但是,歷史還有另一個功能——警醒世人。蔡東藩則是將歷史的警醒世人的功能發(fā)揮到極致,我們從李保明的《浮生若夢:蔡東藩傳》可以管中窺豹。 或許可以用“生不逢時”來描述蔡東藩空有報國的熱血,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但我們又可以用“恰逢其時”來描述他對歷史的演繹所折射出他的報國情懷和他對朝代推進的作用。 蔡東藩的一生都是在進行歷史的演繹。1935年,會文堂書局將蔡東藩撰寫的11部通俗演義與許廑父續(xù)作的《民國通俗演義》40回,以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的總書名出版,這套書共計651萬余字,分裝44冊。這是蔡東藩先生的十年心血。在這十年中,卻發(fā)生了很多讓人不能承受之重。 蔡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第二任妻子和女兒去世、唯一的兒子也在鬼門關轉了一圈。而他終身窮困潦倒,為了省些紙錢,硬是把紙張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吃的方面,他舍不得吃豆腐,而是吃豆渣。 面對這些困難,他卻愈發(fā)堅定地去演義中國歷代朝代的歷史,從而喚起人民心中的民族大義和打破枷鎖的勇氣。 蔡東藩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并不是虛構的演義小說,而是讓正史通俗化,并且將野史中約定俗成的事情補全在演義之中。每每在演義一個朝代的歷史,他必須閱讀大量史料,他在《唐史通俗演義》序言中申明此書“以正史為經,務求確鑿,以軼聞為緯,不尚虛誣”。 蔡東藩所做的《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介于正史與演義之間,由此,史家認為蔡東藩搞的不是“正史”,文壇認為蔡東藩寫的“不是小說”。人們對他的偏見一直延續(xù)至今,中國當代編寫的史學辭典、文學詞典都不收這位辛勤的學人。但這并不影響該書的價值。它一出版,立即成為風行全國的暢銷書。可蔡東藩自己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浮萍。不過對他來說,留下一書,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