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藩王叔叔們,離我遠一點
由于朱元璋大封藩王,明朝在建文、永樂和洪熙三朝都沒能很好地解決外藩的問題,第五任皇帝宣德朱瞻基即位后,就開始針對藩王發(fā)布敕諭:“悉免朝賀”,自此宣德帝便拒絕與一切藩王見面。
距離產(chǎn)生美:沒事別來找我,有事也別來找我
洪熙元年六月,寧王朱權(quán)要讓世子朱磐烒來賀仁宗皇帝萬壽圣節(jié),唐王朱瓊烴也要去致祭,宣德以天氣太熱為由拒絕。七月,晉王朱濟熿以新皇帝即位奏請到京朝賀,宣德帝回應(yīng)“藩屏之重,方切倚賴,復(fù)書止之,自后諸王有奏請朝賀者,皆如之名。”,也是拒絕。八月,先后二十多個藩王以受封謝恩和糾紛申辯為名,要求入京朝見,都被宣德一一阻止謝絕。而只能用書信跟皇帝溝通。
宣德九年六月,遼王朱貴烚上奏宣德帝,要求到北京來,當著皇帝的面講講衡陽王母親對他的失實指責之事,訴說自己的委屈。按照輩分,遼王朱貴烚還是宣德帝的叔叔,要是他真來了,宣德帝還不得不卷入其家族的紛爭之中。聰明的宣德帝回信制止了,他說:‘我前些日子已經(jīng)頒諭了,叔叔當自省思過,有即改之,無則加勉,F(xiàn)在朝廷不會管你們家里的事,兄弟之間應(yīng)該團結(jié)友愛,何必這樣喋喋不休講個沒完?’
藩王叔叔喋喋不休,侄兒皇帝反倒像個語重心長的長輩。至于藩王叔叔之間的是非爭斗,不關(guān)我皇帝的事。更何況你們斗得越厲害,越是無心與朝廷對抗了,宣德帝的這種心得體會或許跟其爺爺朱棣學(xué)了不少。
明初的晉王府原本是個強藩,但“靖難”成功后朱棣扶持了晉王朱棡的不孝之子朱濟熿,任由他禍害晉王合法繼承人朱濟熺及其兒子朱美圭,并禍及寧化王朱濟煥。朱濟煥是朱棡的小兒子,永樂時被封為寧化王,但他的父親朱棡死時他還小,分家后沒得什么財物,就和母親一起離開了晉王府,主要是靠朝廷賜給的祿米為生。永樂中已經(jīng)被朱棣欽定為新晉王的朱濟熿構(gòu)陷弟弟朱濟煥,朱濟煥被囚,朝廷不再供應(yīng)祿米,他的母親只得靠變賣僅有的一些財物勉強度日。永樂十六年后雖然平反昭雪了,朝廷也開始對寧化王恢復(fù)供應(yīng)祿米,但朱濟煥的母親卻已重病纏身,藩王兒子竟然無力為母親治病。朱濟煥想到只有到北京去,朝見皇帝,請求幫助。可宣德皇帝卻不同意,不過他對小叔叔朱濟煥提出的一些書面請求還是予以滿足。這樣既節(jié)約大明皇家的一筆財政開支,又完成了對晉府強藩的分解和削弱,可謂一箭雙雕。至于到底會不會餓死或病死寧化王府的人,宣德帝就在他的皇宮里長吁短嘆深表同情而已。
我拒絕見你:維護了皇帝的權(quán)威,降低的藩王的地位
在這些被宣德帝拒絕的藩王中,既有他的同輩兄弟,也有叔伯輩的,更有長他兩輩的叔祖。
對于宣德帝來說,同輩見面還好處理,長輩要是來見皇帝,那么到底如何行禮呢?按照朱元璋定的《祖訓(xùn)》,在大明朝堂上行君臣之禮,而到了皇家宮里就得依照宗法行禮,叔叔、叔祖總歸是長輩,就以長輩自居,即使你是皇帝,但你是兒孫輩,就該行兒孫禮。
朱棣篡位成功后,為了籠絡(luò)大明很大一部分有軍事實力的藩王,打出了親情牌,很歡迎藩王到京城來逛逛。朱棣的做法對于自身來說沒什么壞處,因為他登基時三個哥哥都死了,他就是朱家輩分最大的了。但是朱棣死后,大明帝國的皇帝一年由爺爺換到了孫子(明仁宗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歷史重演了建文初年的一幕。如果照朱棣的做法,允許藩王來京見皇帝,宣德帝的處境就會很尷尬。而且有些藩王歲數(shù)不比宣德帝大多少,甚至還可能比皇帝小,但在輩分上都是皇帝的叔叔,要是這些叔叔中冒出一個“朱棣第二”,甚至也學(xué)著朱棣在宮殿上對侄兒皇帝出言不遜,大明天子的權(quán)威和尊嚴就大大受損,更別說叔祖那一輩的藩王了,譬如寧王朱權(quán)歲數(shù)也不小了,60左右,他要是來面圣,到底讓他拜不拜侄孫皇帝?當年宣德的爺爺朱棣劫持了寧王,寧王一直耿耿于懷,直到宣德四年還不緊不慢地給侄孫皇帝上奏,要求放了謀逆造反的朱高煦,存心不良的叔祖要是來京了,說些不痛不癢的話,侄孫皇帝還真拿他沒轍。還有那個代王朱桂自小就是個王八蛋藩王,盡管他已經(jīng)幾十歲了,但還與自己的不良兒孫們在太原街頭胡作非為,什么丑事都干得出來,要是他來京了,皇帝的顏面何在?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禁止藩王來京見皇帝,這樣就維護了皇權(quán)的尊嚴。
宣德帝這樣做,無形之中還降低了藩王們的特權(quán)和地位。
進京面君是多么榮耀的一件事,它是一種高貴地位的體現(xiàn),普通百姓是見不到皇帝的。宣德禁止藩王面君,就等于剝奪了藩王的一項政治特權(quán),以至于雖然他們是皇室成員,但在很大程度上跟老百姓相差無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