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水師提督施瑯督率水軍穿越臺灣海峽,攻打澎湖,拉開了清廷收復臺灣之戰(zhàn)的序幕。二十二日,清軍大敗澎湖鄭軍,共斃傷鄭軍官兵1.2萬人,俘獲5000余人。擊毀、繳獲鄭軍戰(zhàn)船190余艘。鄭軍主將劉國軒僅以身免。八月十三日,施瑯率領舟師到達臺灣,臺灣失去澎湖后門戶大開,加上精銳已經(jīng)盡失,鄭經(jīng)之子鄭克塽率眾請降,臺灣遂被清廷收復。立此大功的施瑯被康熙帝封為靖海侯,成為了一代名將。但在施瑯功勛卓著的背后,還有一人為收復臺灣立下的功勞并不比他少,但兩人的境遇卻是天壤之別,此人就是姚啟圣。
姚啟圣,字熙止,號憂庵,浙江紹興人,從小有豪俠之氣?滴醵(1663年),姚啟圣在八旗鄉(xiāng)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但不久后就因擅自開放海禁,被彈劾罷官,從此賦閑在家數(shù)年之久。直到三藩之亂起,姚啟圣在家鄉(xiāng)募壯兵數(shù)百人,趕赴康親王杰書麾下效力,之后姚啟圣父子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克復福建,屢立戰(zhàn)功,康熙帝以其功勞下詔嘉獎,并晉升姚啟圣為福建總督,姚啟圣也由此成為了封疆大吏。姚啟圣在成為福建總督之后很快扭轉了之前和臺灣軍隊作戰(zhàn)時的劣勢,姚啟圣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zhàn)略部署,提出以“剿撫并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采納。姚啟圣一邊給鄭成功手下的軍隊帶來壓力,一邊從內部分化鄭氏,以高官厚祿來誘惑鄭氏將領,吸納從鄭氏趕來投奔的將士,致使鄭經(jīng)所屬官兵近五萬人選擇投誠。姚啟圣為了大大的增強清朝水師的作戰(zhàn)能力,從江浙選戰(zhàn)船百余艘,從湖廣撥發(fā)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他和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瑯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啟圣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云騎尉。當時鄭經(jīng)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金、夏一失,臺灣失去了在內陸的屏障,鄭克塽表示愿意對清稱臣進貢以換取清廷的承認。但康熙帝決意收復臺灣,令姚啟圣與水師提督施瑯準備攻臺?滴醵(1683)八月,施瑯攻克臺灣,姚啟圣還兵福州。在施瑯受封世襲罔替的靖海侯,受賜御用袍服時,姚啟圣卻已抑郁病逝,享年六十歲。姚啟圣死于背疽,人生亦如悲劇?滴醪⑽匆蛩乃,按例賜祭葬,給謚號。第二年九月,朝廷追究姚啟圣修造船舶、軍械虧欠四萬七千兩銀子,應追繳。康熙帝感念其生前勞苦,免于追繳。而對于他殉職任上,卻始終沒有蓋棺定論。
陶元藻:“迨臺灣之亂,沖鋒陷陣,雖施瑯功,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應時以輸軍餉,重犒以收士心,俾瑯用兵多寡,出師緩急,靡不如意者,皆少保(即姚啟圣)之力也。劉國軒敗,澎湖凱旋,瑯于海道奏捷,七日而抵京師,少保遣飛騎由內地馳報,遲瑯二日,瑯已先封靖海侯矣!”施瑯與姚啟圣在收復臺灣戰(zhàn)役中各有功績,盡管最后率軍攻入臺灣的是施瑯,但如果沒有姚啟圣前期的準備與鋪墊,施瑯不會輕易取得這場勝利?滴趸实郾救思扒宄窌鄬⑵脚_之功歸于施瑯一人,皆因施瑯攻取臺灣后搶先姚啟圣數(shù)日奏報朝廷,得以進封靖海侯。而實際勞苦功高的姚啟圣卻一無所得,返還福州后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終,其人生之境遇不可謂不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