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公大野昺有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北周天和元年,也就是公元566年,他的兒子大野淵出生。在大野淵后面 ,大野昺還生了一個女兒大野氏。大野淵7歲就世襲了唐國公之位,古代的時候父死子繼,大野淵世襲唐國公之位的時候,大野昺肯定死了。以此推斷,大野淵的妹妹大野氏,肯定出生在567年到573年之間。
大野淵和妹妹大野氏出生的時候,當時的皇帝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宇文邕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帝王,他誅滅了權(quán)臣宇文護,消滅了北方的割據(jù)政權(quán)北齊。宇文邕天不假壽,36歲就掛了。宇文邕掛了以后,他的兒子北周宣帝即位,周宣帝只當了一年皇帝,就因為重病傳位給兒子周靜帝。周靜帝繼位,普六茹.堅掌握了權(quán)柄,他自稱是弘農(nóng)楊氏后人,所以要恢復本姓改名楊堅。
隋文帝楊堅劇照,感謝原作者
楊堅“恢復本姓”引得當時的貴族紛紛效仿,大野淵也自稱是隴西李氏后人,也恢復本姓改名李淵。既然整個家族都改姓了,李淵的妹妹也就改稱李氏了。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就是楊堅取代了周靜帝,開創(chuàng)了大隋朝,史稱“隋文帝”。隋文帝登基稱帝之后,李淵和妹妹李氏的春天到了。原因很簡單,楊堅的老婆,大隋文獻皇后獨孤氏是李淵的親小姨。換句話說,隋文帝就是李淵的親姨夫啊。
李淵和妹妹李氏,有那么牛的親戚,所以在大隋朝混得風生水起。李淵小小年紀,就成了封疆大吏。李氏雖然沒當官,但是嫁入當時一等一的名門望族太原王氏。李氏的老公名叫王裕,王裕的爸爸是大隋司徒。李氏嫁人之后,追隨丈夫四處為官,哥哥李淵也是四處為官,兄妹二人基本上很少見面了。
李淵劇照,感謝原作者
隋文帝駕崩之后,李氏家族失去了大靠山。隋煬帝雖然是李淵和李氏的表兄弟,但是對李淵并不友好。隋煬帝曾經(jīng)當面稱呼李淵為“阿婆面”,讓李淵飽受屈辱。有一次,隋煬帝召見李淵,李淵抱病請假。隋煬帝就問李淵的外甥女王氏說:“你舅舅的病,會不會死人啊?”(時甥王氏在后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
《舊唐書.高祖本紀》里的高祖外甥女王氏,就是李氏的女兒王氏。說到這里,大家也許奇怪了。隋煬帝和李氏是表兄妹關(guān)系,怎么可以娶她的女兒進宮呢?這種事情,在隋唐時期非常常見,倒也不足為奇。從這件事情來看,李氏嫁給王裕之后,生了個女兒,還進宮當了嬪妃。
隋煬帝劇照,感謝原作者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李氏和丈夫寓居黎陽。當時的黎陽,是瓦崗軍李密的地盤。李密出身關(guān)隴貴族集團,所以也沒有為難同樣出身關(guān)隴貴族集團的李氏。到了李淵起兵的時候,李密和李淵是同盟關(guān)系。李密和李淵都想當同盟老大,所以他們是面和心不和的玻璃兄弟。玻璃同盟也是同盟,所以李氏還是沒有受到李密的威脅。
敗李密兵敗之后,黎陽成了徐懋功的地盤。徐懋功投奔大唐,李氏和家人的安全終于有了保障了。李淵派出了堂弟李神符去接收徐懋功的地盤,偏偏碰到了竇建德襲擊黎陽。李氏和堂弟李神符成了竇建德的戰(zhàn)俘。李淵得知唯一的親妹妹被竇建德俘虜了,趕緊派人帶著巨款去贖人。竇建德主要對手是宇文化及和王世充,他不想和大唐徹底翻臉,收下贖金后就放李氏回歸大唐了。
李密劇照,感謝原作者
李氏回到大唐,見到了久別重逢的哥哥李淵。這個時候的李淵,已經(jīng)是大唐開國皇帝了,李氏作為李淵唯一的親妹妹,可就值錢了。李氏被李淵冊封為同安長公主,她的老公王裕則被封為隋州刺史。同安長公主大難不死,當真是必有后福啊。
武德九年,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登基稱帝。這個時候的同安長公主,就是皇帝的親姑姑,還是只有一個別無分號的親姑姑。李世民對于親姑姑同安公主,那是有求必應,要什么就給什么。李世民為了表示對姑姑的尊崇,在她的封號前面又加了一個“大”字,把她的封號變成了同安大長公主。按照古代的禮制,封號每增加一個字,相應的待遇就會提高。這個時候的李氏,可以說是富貴逼人星月可得了。
李世民劇照,感謝原作者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駕崩,同安大長公主告別了相伴60幾年的哥哥。貞觀二十三年,太宗文皇帝李世民駕崩。這個時候的同安公主,依然還是健步如飛。李世民死后,李治登基稱帝,同安大長公主變成皇帝的姑奶奶了。李治為了表達對姑奶奶的尊崇,屁顛屁顛的跑到同安大長公主府上,宣布了給姑奶奶加封“特進”二字的詔書。
特進是個榮譽職位,位置在開府儀同三司之上,這個職位一般是授給功臣的,女人很少得到這個職位。李治授給李氏特進之后,她的封號就成了特進同安大長公主了。
李治劇照,感謝原作者
同安特進大長公主,一輩子熬死了北周武帝、北周宣帝、北周靜帝、隋文帝、隋煬帝、隋恭帝、唐高祖、唐太宗八個皇帝。北周宣帝是她的表姐夫,北周靜帝是她宗法意義上的外甥,隋文帝是她的姨父,隋煬帝是她的表哥或者表弟,唐高祖是她一奶同胞的親哥哥,唐太宗是她的侄子,唐高宗是她的侄孫兼孫女婿。同安公主有這么多牛人親戚,還活了這么久,當貴人之命啊。
參考書目:《資治通鑒》《新舊兩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