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餐桌上,講究無酒不成宴,酒在中國數(shù)千年前的文化史上,一直占據(jù)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有了酒,才有了李白的舉杯邀明月,蘇軾的把酒問青天,曹操的對酒當歌,歐陽修的酒逢知己......古代好酒的人那么多,有人就好奇,有沒有人記載過在中國古代,酒量最高的是誰呢?
這個問題還真有記載,而且此人還被皇帝封為酒中狀元,史書上更是留下了關(guān)于他的酒量記載,這個人就是明朝的曾棨(qǐ)。
曾棨(1372-1432)字子棨,江西永豐人,明朝永樂二年的狀元,雖說作為文人并沒有達到人盡皆知的地位,但是說到能喝酒,他說第二估計沒人敢說第一,我們可以從兩個事例中看看他的酒量。
話說永樂年間,有一外國使節(jié)臣前來朝貢,以酒挑戰(zhàn)朝中大臣無人能敵,正在朱棣惱火之際,曾棨毛遂自薦,帝問:”卿量幾何?“曾棨答:”無論量“,于是讓曾棨作陪,兩人連喝三天后曾棨大勝而歸,明成祖朱棣大喜:“且不以才學,只這酒量,亦堪作我朝狀元。”
這里插一句,他喝的可不是米酒、黃酒之類的,因為明朝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在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有過記載,大約酒精度有50%,所以明朝之后很少看到大碗喝酒的記載了。
后來英國公張輔想試試他到底能喝多少,于是請他喝酒,在量了曾棨的肚子后,做了一個木桶,曾棨喝多少酒,就命人往木桶中倒入多少,連續(xù)三次溢出,曾棨仍然能喝,張輔驚呼:“子棨真海量也。”
這樣的酒量,就算是現(xiàn)代人,估計也很少人能達到吧?起碼在我見過最能喝的人中,2斤半的56度白酒基本上就是極限了,肯定沒有三個肚子大,不知道大家見過更能喝的沒有?
如果您覺得這段歷史有意思,請點擊右上角關(guān)注,歡迎您收藏,轉(zhuǎn)發(f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