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了進一步擴大金融業(yè)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
在今年底以前將推出的措施中,包括鼓勵在信托、金融租賃、汽車金融、貨幣經紀、消費金融等銀行業(yè)金融領域引入外資。“這一舉措將進一步增強金融行業(yè)競爭力,促進行業(yè)優(yōu)化資源配資,也會增強信托所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資深信托研究員袁吉偉認為。
2007年首家外資入股信托至今已十年,但基于經營戰(zhàn)略、投資效益等多方面因素,近年來外資股東退出信托趨勢明顯。據(jù)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梳理,外資持股信托數(shù)最高時達11家,目前已降至8家,此外還有4例持股比例減少。
西南財經大學兼職教授陳赤認為,以前引進外資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有一些降低效率,與當時信托業(yè)務特征有關。彼時信托以融資類業(yè)務為主,外資起到的幫助作用不大。“如果信托公司轉型以投標品、PE、財富管理為主,就非常有必要引入外資,F(xiàn)在是信托引入外資一個比較好的時期。”
另有業(yè)內人士認為,未來外資入股信托的積極性還不確定:一是外資更看重進入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領域;二是信托開放并沒有較之前有更實質的政策內容;三是長久未批成立新的信托公司,且監(jiān)管形勢較為嚴峻,未來發(fā)展趨勢有待觀察。
外資入股將走出停滯期?
自2015年來,外資退出信托已非新鮮事。最近的一次退出案例是,2017年11月,中航資本對中航信托增資18億。由于外資股東華僑銀行未參與出資,增資完成后,華僑銀行持股比例由19.99%降至17.27%。
中航信托董事長姚江濤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華僑銀行未參與本次增資,主要是因為去年參與其他國際并購,需要符合相應資本集中度要求。“華僑銀行對我們作出的股東回報非常滿意,雙方也期待后續(xù)更多的合作。”
據(jù)梳理,完全退出信托的外資機構共三家,分別為:2015年10月,麥格理資本將所持華澳信托19.99%股份轉讓給重慶財信企業(yè)集團。2015年底,摩根士丹利將所持全部杭州工商信托11.05%股份轉讓給綠地金控,轉讓前因未參與增資,持股比例由19.9%稀釋至11.05%。2016年4月,蘇格蘭皇家銀行將持有蘇州信托19.99%股權轉讓給蘇州銀行。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減持股份的案例。據(jù)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不完全梳理,包括2015年6月,因新華信托增資引進三席股東,巴克萊銀行的持股比例由19.5%稀釋至5.57%;2015年8月,威益投資因未同步參與北京信托增資,持股比例下降;2016年,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將所持8.4167%興業(yè)信托股權轉讓給福建省能源集團;2017年,華僑銀行未參與中航信托增資等。
在2015年外資開始撤退前,外資入股信托又是另一番景象。有業(yè)內人士將外資入股信托公司歷程分為三大階段:2007年以前的艱難破冰期,2008-2012年的黃金發(fā)展時期,2013年至今的停滯分化期。
早在2004年以前就有外資公司籌劃入股信托,但種種原因導致入股計劃進展緩慢;直到2007年11月,英國安石投資參股北京信托獲批,成為外資成功入股信托第一例。
此后,外資入股信托“捷報”頻傳。至2008年,已有英國安石投資與北京信托、澳大利亞國民銀行與聯(lián)華信托(現(xiàn)興業(yè)信托)、巴克萊銀行與新華信托“聯(lián)姻”,另外報批多時的蘇格蘭皇家銀行入股蘇州信托、摩根士丹利入股杭工商信托獲得監(jiān)管批準。
之后不到5年時間,先后有11家外資機構入股國內信托公司。不過在2012年摩根大通入股百瑞信托后,外資入股信托陷入沉寂,并于2015年開始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