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永遠無法逃避討論的話題。無關你的年齡,也無關你的性別。本文作者Kris Gage在“Read This If You’re Not Sure You Want Kids”一文中梳理了人們選擇要孩子的六大理由,并認為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取決于你是否是出于愛并為此做好準備。
“我不確定”
是的,我不確定。而且不止我一個人持這種想法。
人們對于自己是否要孩子越來越難以下定決心,而美國與歐洲的生育率正處于歷史最低水平。根據(jù)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有五分之一的可婚人群沒有孩子,這一數(shù)據(jù)是20世紀70年代的兩倍。
女性的不確定比例比男性高
女性不僅僅拒絕生孩子,她們還在一起辯論。
Leigh Weingus寫道:
“擁有孩子曾經(jīng)被認為是每位女性必做之事,但是最近幾年已經(jīng)有相反的趨勢出現(xiàn)。”
正如布萊斯·科弗特所寫:男人們需要孩子,而女人則不那么確定。
“2011年的一項針對單生無子女人群的全國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男性比女性更想要孩子。2013年的另一項民意調(diào)查也印證了這一結(jié)論,超過80%的男性稱自己想要當父親,或者是至少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父親。而只有70%的女性持有該觀點”
有一則展示開發(fā)人員與經(jīng)理的固有對峙矛盾的笑話,其中雞代表經(jīng)理,豬代表開發(fā)人員。
這一笑話有不同版本,這一版是杰克·卡拉瑞斯所作。
這差不多就是“圍繞孩子而進行的對話”情形。
當我與前男友分手時,他做挽留我的最后努力:“但是我想和你生孩子!”
這里要講清楚:我們唯一一次談論到“孩子”是我們開玩笑說“這不太可能”的時候。我的工作非常忙碌,每天工作12小時,并在周末加班,但是我卻十分開心。我對孩子絲毫不感興趣。但是當我談到自己的想法時,他反駁道:
“如果我們有了孩子,我負責賺錢養(yǎng)他們”。
當我聽到這句話,心里就在想“你說什么??”伙計,我不是什么種馬。我不要成為自己孩子的代替品。
正如前文所說,我們分手了。
然而,在糟糕的爭論之外,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我是否應該要孩子?
宗教之言
我在寫關于婚姻的文章時,我遇到的最大阻力是“宗教”。所以我需要先闡明一下:
為了證明“宗教”,你必須相信它,那些相信宗教的人不需要在關于是否要孩子的問題上猶豫,而且也不需要看這篇文章。那些不想依賴宗教力量,并且想要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問題的人適合讀這篇文章。
要孩子的最常見理由:
理由1:社會地位
如果你看重社會規(guī)范,那么就可能會要孩子。因為即使不要孩子這種行為變得越來越普遍,它仍然未被大眾社會接受。
心理學教授萊斯利·阿什伯恩-納多開展了一項研究,要求參與者讀一個虛構(gòu)人物(說明了性別、是否有孩子以及孩子人數(shù)),然后讓參與者談談對這一人物的看法。
她的發(fā)現(xiàn)足以驚人。當虛構(gòu)人物沒有孩子,他們“被認為在心理上明顯不滿足”,不僅如此,參與者還表達了對他們的厭惡、不滿、惱怒、憤怒等情緒。
阿什伯恩-納多寫道:
“當人們認為某人違反了道德規(guī)定,或是因為自己認為是對的所以應該這么做的時候,他們會經(jīng)歷道德上的憤怒。”
我的前男友突然急著要孩子的事發(fā)生在他的朋友開始要孩子之后。當我問他為什么有這種想法時,他承認:“其他人都在這么做”。
我們可能會嘲笑這種行為,但是至少他誠實地說了出來。
與“宗教”很像,這一觀點只有在人們重視社會規(guī)范時才會發(fā)揮出價值,所以有些人不會因此這么做。
我不欠這個世界任何東西。就像我是一個很有天賦的視覺藝術(shù)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我不需要急著顯擺我的藝術(shù)才能,我也不會因為不要孩子而有所虧欠。
理由2:擔心留下遺憾
許多人因為自己“不想因為不要孩子而后悔”,或是因為其他人認為他們會因為沒要孩子后悔而要孩子。
但是,你聽說過錯失恐懼癥(FOMO)這種說法嗎?這就是錯失恐懼癥的表現(xiàn)。
正如琳達和查理·布魯姆所寫:
“錯失恐懼癥是由其他人在生活中比自己更能體會到快樂、成功和滿足這種競爭性想法所導致,并經(jīng)常引起焦慮與不安。錯失恐懼癥將繼續(xù)占據(jù)上風,并降低整體幸福水平以及人際關系與日常生活的幸福感。”
加布里埃爾·莫斯寫道,如果“你選擇這樣的原因只是因為你害怕錯過”或是“別人說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后悔”,那么就大錯特錯了。
錯失恐懼癥存在的原因是:
我們往往會為自己沒有做什么事情后悔而不會為了做了什么事情而后悔。
正如丹尼爾·吉爾伯特在《跌跌撞撞的幸!芬粫兴f:
“從長遠角度來看,處于各行各業(yè)的每個年齡段的人似乎更多會為自己沒有做過的事情而不是做過的事情產(chǎn)生后悔情緒。”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那些遺憾的感覺是“正確的!”。這只是我們的思維運作方式。
“心理免疫系統(tǒng)在產(chǎn)生針對不行動的積極與可信態(tài)度方面比做出行動要困難得多。”
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很難概念化并填補不做某些事情所造成的“空白”,所以會將它分配給稱為“遺憾”的最大的負面情緒。
擔心,或者說是擔心留下遺憾,并不是一個健康的激勵因素。
因為:
好的決定是出于愛,而不是恐懼。
走向你想要的東西,不要只是逃避那些讓你害怕的東西。
想要孩子是因為你已經(jīng)準備付出愛,而不是因為你害怕后悔或是害怕面對其他風險。
有些人的確因為要了孩子而后悔。
他們只是不愿談論此事。
1975年,問答專欄作家安·蘭德斯問她的讀者:“如果重新給你一次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要孩子嗎?”
大約有一萬名家長通過手寫明信片給予回復,幾周后,蘭德斯在一篇題為《70%的家長認為要孩子不值得》的文章中公開了這項調(diào)查結(jié)果。
身為母親的布魯克·拉爾克寫道她為人母的體會:
“我正處于母親的狀態(tài)中,我感到很迷茫。我覺得時間越過越緊。我覺得自己應該對這個世界負責……但是我沒有休息,沒有放棄的選項,沒有假期,只有持久的內(nèi)疚。這種現(xiàn)象發(fā)人深省,并且令人疲憊不堪”。
下面這些文章也提到相似觀點:
What it’s like to regret having children
People who regret becoming parents have spoken about their experiences in a series of anonymous online posts. Regretful…www.independent.co.uk
理由3:害怕孤獨
有人曾經(jīng)告訴我“不要孩子也不會讓你不變老”。
對于她以及其他持這種觀點的人,我只是想說:
“當你老了,有了孩子也不會不令你感到孤單。”
有成就的作家兼母親諾拉·艾芙隆在她《我什么都不記得》一本中寫道。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都長大了,只有我和尼克呆在長島的房子里。鵝的叫聲變成了一種特殊的東西,這是夏季發(fā)出的第一個信號,它不會持續(xù)很久很快就會結(jié)束。而我想傷心的說,它們成為一個標志,不僅標志著那個夏天即將結(jié)束,也標志著世界上的其他一切都將結(jié)束。”
孩子們都離開了,過著自己的生活。年邁的我們,無論是否有孩子,都被留在黃昏之日。我不是想故意呈現(xiàn)病態(tài),我只是想要誠實。
應該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孩子,來緩解那些即存的困境并迎接即將到來的死亡。
理由4:“我只是想看看……”
……“他們將會怎樣”“他們會是什么樣子”“我的另一半成為家長”等。
伊莎貝爾科恩寫道:
“孩子不是個人實驗品。他們不是我們用來欣賞自我的鏡子。他們有著自己的生活,會自由地呼吸,他們會觀察自己的樣子,學習他們所學到東西,成為與我們無關的人”。
我們總是從理論上思考孩子的問題,但是孩子是獨立的、自我的,而不是我們的延伸。
理由5:快樂
事實:孩子并不能帶給我們快樂。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至少有20多個研究表明,夫妻一旦有了孩子,婚姻質(zhì)量就會下降。相關研究還發(fā)現(xiàn),孩子們離家之后,父母彼此之間會比其他任何時候都要快樂。
大學研究員菲利普和卡洛琳·考恩說到,
“超過25項獨立研究表明,在向父母的身份轉(zhuǎn)變后,夫妻之間的婚姻質(zhì)量往往會大幅度下降。忘了‘空巢’綜合征的說法吧,當孩子們離開家的時候,他們的婚姻幸福指數(shù)會上升。”
心理學家阿什伯恩-納多分享到:
“針對數(shù)百項研究的綜合分析表明,要孩子會對夫妻彼此關系的滿意度帶來負面影響”。
公平地講,大多數(shù)有價值的事情并不能讓我們在當下更快樂。但是當我們使用“快樂”卻實際意味著其他意思的時候,我并不希望我們再混淆上述兩種說法并對自己說謊。
理由6:意義
許多人認為孩子是他們生活中最有意義的部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這么做。優(yōu)秀父母是那些以孩子找到自我為傲,并使孩子的“意義”完全與父母分隔開來,反之亦然。
一位新晉媽媽告訴我:“你要么賺到一百萬,要么必須要孩子”。
一位治療師曾經(jīng)威脅說:“你如果沒有孩子,就相當于什么都沒有。”
孩子不是用來“充實你的生活的”。
他們的存在不是用來緩解我們的焦慮或是分散我們的注意力,即使我們賦予他們這些意義,責任依舊落在我們自己身上。
其次,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日子,不需要急著被“填充”。
虛無
正如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寫的那樣,
“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征,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那么我們將選擇什么呢?沉重還是輕松?”
當我想起我的生活,我會選擇輕。
許多人焦慮于沒有孩子的空白空間所帶來的痛苦。
“如果沒有孩子,那又怎樣?!”他們需要想清楚。他們需要一個盒子、一個標志物、一個標簽、一個原因以及一個為什么以及“用什么替代”的解釋。
而當你不能回答上述疑問時,他們就自以為是認為“你會的!”,并借假意安慰別人來安慰自己。
也許他們是對的。我沒有足夠的心情對這個問題呈防御姿態(tài)或是與他人爭論。但是結(jié)論如何我目前還不能確定。
正如一位60多歲的女性所言,
“那只是因為你認為自己還有更多時間。”
當然,這很有道理。
令我高興的是,當我與前男友在一起時,我從未要求他回答更多問題,我想我對目前這樣的生活很滿意,一直到老就行。我想我們都能在精神與情感上達到這個境界。而我們“接受”孩子,只是因為我們其中有些人已經(jīng)有了孩子。
換句話說:其他人稱之為“無”,我視之為“滿足”。
“我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方式”
我告訴我的伴侶:如果你強迫我立馬回答“是”或“不”,我會選擇“不”。但我也可能會改變主意。
正如勞拉·巴爾切拉所寫:
“我如果 ‘愛的足夠深’,就會感受到那種吸引住許多朋友的原始母愛的推力……在我還是孩子時,我想象著自己長大后的未來,其中并沒有出現(xiàn)母親的模樣。”
我可以這樣想。我才30歲剛出頭,我還有時間。
我希望我的猶豫不決不包括如下事情:
這無關女權(quán)主義。我并不反對女性所扮演的傳統(tǒng)角色。至少在有意識的情況下。
我的童年過得并不壞。我的意思是,不低于平均水平。
我不缺錢。這些年我終于還完了學生貸款,并對于大筆投資不感興趣。
這并不是說我想把錢花在旅行或汽車或是其他事情上。
事實上,令我優(yōu)柔寡斷的唯一原因是:我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要孩子!
我的母親做過這個“針測試”,即圍繞一個人的腹部懸掛一根針,通過觀察它的運動模式來確定孩子的性別。我的測試結(jié)果總是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湊巧的是如果我真打算要孩子這也是我想要的選擇。
我想說的是:撇去其他事情不談,我想對我所擁有的一切敞開懷抱。
喜歡孩子,但是不要愛他們
這與貓系人格與狗系人格的不同之處有點相似。
我喜歡貓,但是更喜歡狗。
這也并不意味著我永遠不會擁有一只貓,尤其是我的另一半十分愛貓。說實在的,他對于貓的興趣遠超其他任何事物;每當我們身邊有一只貓存在,他就會變成一個可愛的,像嬰兒那樣說話的小老太太。如果它能處于我所能忍受的范圍,那么我就會擁有一只。
這也是我對于孩子的感覺。
我會成為一位好家長
許多人都這樣認為。當然,即使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錯的,我們都有相應的理由來支持這種想法,而我想說:我不崇拜母親身份。
我不會以母親身份給孩子試壓,也不會把不安感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我會讓他們成為獨立的個體,并因此而愛著他們。
失敗的母親是那種對“母親”身份太過于執(zhí)著的人,他們的投入有點過界。他們當然不會承認自己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相反,他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捍衛(wèi)自己的觀點。
優(yōu)秀的母親放棄自己的控制。他們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來尊敬。
工作
照顧孩子需要付出精力。這是一份永無休止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我看著孩子的時候并看不到快樂,我看到的是工作。我看到一天接著一天的工作。這不是愛的勞作,而是一種歷時多年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它需要擁有巨大的內(nèi)在動力儲備。
正如凱特·斯賓塞所寫:
“我不知道這需要做多少工作。人生除了工作就是享樂。但是認真地講:這里只有工作。讓人筋疲力盡、瘦骨如柴、情緒低落的工作。你無法忽略你的孩子,因為他是一個會呼吸的活著的的生物,他依賴于你而生存。你的休息、智力提升、淋浴、冰凍酸奶等需要在遇到孩子之后,就宣告結(jié)束了。”
孩子是可愛的小動物。同時,孩子也是小型的恐怖現(xiàn)場。
我喜歡有償工作
這并不僅僅是收入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經(jīng)濟上有一份空間與資金。
正如貝蒂·弗里丹在《女性的奧秘》中所寫:
“女性成為獨立個體的唯一出路,與男性一樣,是靠自己從事創(chuàng)造性工作。”
不僅僅是進行創(chuàng)造性工作,還要是有償?shù)膭?chuàng)造性工作。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獨立的經(jīng)濟來源,而家庭主婦的焦慮情緒并不僅僅源自于不被感謝,而是源自于沒有一份社會工作。
我不想去處理的事情:
1.)情緒勞動
養(yǎng)育孩子需要做很多工作,這不僅僅是每天需要給你的孩子穿一件可愛衣服這么簡單。整個過程需要有意識的溝通、耐心與包容度,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具備了這些最重要的能力。
2.)物品繁多
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充斥著對孩子無力的情緒。
我和我的另一半最近去拜訪了他的一位朋友及妻子,他們最近有了一個寶寶。每當他們轉(zhuǎn)過身去,我的眼睛就會驚恐地掃視著房間。玩具、游戲墊、一把高腳椅、一個嬰兒車、一支玩具筆、一個秋千、還有沙發(fā)的一部分空間大概是留出來隨時做護理。我只是無法描述出這種場面是多么的雜亂。
3.)缺覺
這并不是指我到下午1點才入睡,我是一個有著正常睡眠時間的受人尊敬的人,我享受早晨的時光,也很保護我的睡眠。我曾經(jīng)和一個睡覺打呼的人約會過,這真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
4.)烹飪
我的另一半也不愿承擔。我覺得每日進食的習慣很無聊。我看到大多數(shù)人都同意將它視為一種必要的雜務,同時也需要注意成本與收益問題。
5.)被打擾
當我的小妹妹還在蹣跚學步時就學會在別人的談話中插話,我對此十分討厭。
“打擾”是我最討厭的事情之一,并會在與新伙伴相處時最先阻止他們這種“壞習慣”。我會對朋友說。我會對同事說。我拒絕與不能做到這一點的朋友相處。
6.)不會去迪士尼樂園
而且我也不想成為那樣做的混蛋家長。
坦白地講,大多數(shù)“迪士尼”都十分怪異。我并不是說我不能接受它們,我相信我會的。而我唯一值得做的事情是,如果他們熱愛它,至少會得到一個米奇老鼠。
7.)知識萎縮
以一種類似圣徒日常的方式來處理所有令人麻木的世俗。
8.)錢
你知道這會花費多少錢嗎?很多。超過25萬美元。
我希望那些想通過養(yǎng)孩子給自己養(yǎng)老送終的人把錢存起來,那么在老的時候就可以雇人。
9.)孩子的色情或毒品問題
未來,孩子們會在幼兒園看到色情片,而我卻沒有足夠的力量與互聯(lián)網(wǎng)對抗。當孩子們吸食冰毒或海洛因時會發(fā)生什么?你打算怎么辦?
10.)孩子的健康問題
我在選擇一位合適的伴侶時,總會問自己:“如果我們的孩子得了白血病他會有什么反應?”人們總是會理想化,但有時候,生活就是如此的不幸。
那些我可以放棄的熱愛之物:
自行車。極簡主義。安靜。在周日早晨讀一讀我的書。
我知道有孩子的人會很快進入到 “但是你用這些換取了快樂!” 這種狀態(tài)。我只是在此回望過去,“你要么不理解摩托車所帶來的深層快樂,要么是在一輛小型貨車的后座上完全不受影響,因為這兩者根本不能相比較”。
什么時候要孩子
兩個判斷因素:
當你所看重的東西使回報變得值得的時候。
當你是出于愛,而不是恐懼而選擇這樣做。
所以:你看重什么?
這因人而異,這需要你自己弄明白。工作與旅行永遠是最重要的嗎?你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情?
但是在你捫心自問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自己是出于愛意而不是恐懼而回答,是渴望某物而不是將其視為逃避的另一種選擇而然回答,是“我想要”(孩子,去撫養(yǎng)他們)而不是“我不想”(后悔,孤獨的死去)等。確定你的這種“想要”是將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看待,他們不是你的延伸。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要認為想要孩子的想法是好的而不是糟糕的。你自己已經(jīng)為投入這份工作做好了準備。你是出于愛,而不是恐懼而做出選擇。你能以連綿不斷的方式給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