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常問“我是誰”
報道說,有的領導干部黨的十八大之后在貪腐路上依然“不收斂、不收手”,其狂妄據(jù)說是來自這樣的“底氣”:像我這樣的本事、這樣的級別、這樣的來頭,即使是有問題也很難扳動——而實際情況往往是,話音未落就跌落馬下。
有分析認為,領導干部犯錯誤甚至違法亂紀,原因固然復雜,但一個帶有共性的問題,是始終沒有搞清楚“我是誰”。用老百姓的話說,是“太把自己當回事”。或者,隨著職務提升、權力漸大、贊揚太多,失去了應有的清醒,用群眾的話說,“太不把別人當回事”。經驗表明,擺不正自己與組織、與他人、與老百姓的關系,剛愎自用,不知輕重,必然會鑄成大錯。
“我是誰?”這難道是個問題嗎?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實踐看,這還真是個問題。
一種比較典型的現(xiàn)象是:有的企業(yè)從艱難困苦中奮起,這些年快速發(fā)展效益不錯,于是有的高管就認為“業(yè)是我創(chuàng)的,錢是我賺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別人管不著!”有的地方領導把班子工作分工理解為劃分“勢力范圍”,說什么“這是我管的地盤,別人不用管!”有的部門領導認為,拍板決策是一把手的事,根本不把民主集中制放在眼里,大事小情一律自己說了算,“這是我管的事!”
還有一種更極端的,以為自己的功勞、業(yè)績和才能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所以挑戰(zhàn)法律權威,妄自認為即使違法犯罪也沒人敢動自己,“離了我,企業(yè)就不好辦,辦不成。”有人認為,個人是業(yè)務“首席”,是技術“大拿”,是營銷“奇才”,是管理“大師”,“查處了我沒人能干我這活,單位就得垮了”。
不錯,人們當然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干部的業(yè)績、貢獻和才能。為國家、為老百姓做出奉獻,就應該得到肯定獎勵、提拔重用,這沒有問題。但作為個人不僅要實事求是,還要多一點謙沖自牧,少一點妄自尊大。
領導干部還真的應該有這樣的自知之明:黨的領導與社會治理,都必須有權威、有秩序。有權威就有尊重,有秩序就有服從。而這些通常是以對象化的個人體現(xiàn)出來的,正如各個方面的“代表”與各種各樣的“職務”。關鍵是自己要明白,不能把廣大群眾對黨組織的尊崇看成是對自己的“膜拜”,不能把老百姓對政府工作的支持合作看成是自己的“本事”,不能把干部群眾共同奮斗的業(yè)績、成果只記在自己的功勞簿上,不能把人們出于對領導尊敬給予的贊賞“照單全收”。有些領導干部就不懂這個道理,把基層單位對領導機關尊敬看成是自己的“魅力”;更有些領導干部一輩子沒弄懂,公權力屬于國家和人民,履行公務應該與個人利益嚴格區(qū)分,私用濫用公權就會被剝奪、被懲罰。
領導干部對自己的認識不可能百分百準確,有些偏差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像一個人很難看到自己的背面。但自我感覺與組織評價、百姓公議差距太大,就不能不說是個問題了。正如古人所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從這個意義上說,看到別人優(yōu)點和長處不容易,知曉自己“幾斤幾兩”、懂得謙虛謹慎,更加難能可貴。
據(jù)說,在古希臘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認識你自己”。當?shù)厝税堰@看成是一種最高智慧。由此想到,面對種種考驗,尤其是在事業(yè)順風順水、組織委以重任、各方面贊不絕口的時候,或許真的需要經常靜下心來想一想、問一問“我是誰”。你可以是位高權重的領導干部、可以是受人尊敬的專家學者、也可以是讓人羨慕的成功人物;但在黨組織和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任何享有特權的特殊黨員、特殊干部、特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