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潛水衣和特制的雪板,21歲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集訓隊隊員顏婷又一次站到水池邊的高臺上。沿著滑道下滑、騰空、入水,動作一氣呵成,對夏訓中常有的水池訓練,顏婷早已不陌生。
在國家體育總局秦皇島訓練基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集訓隊的44名隊員日前開始了夏季訓練。為期兩個月的水池訓練是他們錘煉技術的關鍵階段。“在水池中,隊員們可以練習整套技術動作的前2/3,滑行、起跳和空中動作,最后的落地要等到冬天在雪地上完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國家集訓隊領隊閆曉娟表示,這個夏天隊伍的重要目標就是打磨動作,實現(xiàn)難度上的突破。
水池訓練攻克難關
上岸后,顏婷身上的裝備因濕透而更重,不過在與教練交談了幾句之后,她便扛起雪板,重新攀上了十幾米高的出發(fā)點。顏婷說,整套動作,她和隊友每天要完成20次以上,有時候還會特意多爬樓梯、拉體力,為提高難度做準備。
“水池訓練是隊員提高技術和難度的必經(jīng)之路”,國家集訓隊教練周冉說,“我們會評估隊員的動作完成程度,把能夠做出來的動作在冬天移到雪地上去,這樣做的風險小、成功率更高。”
盡管水池訓練相比雪上更安全,但高空翻騰后落水,還是會對運動員的身體產(chǎn)生不小的沖擊力。“如果不是腿而是身體其他部位先入水,還是挺疼的。”顏婷說。為了保證隊員入水時安全,水池訓練的諸多環(huán)節(jié)都做了精心改良:滑雪板的前后方都打了較大的孔,以縮減雪板與水面的接觸面,減少隊員入水時受到的沖擊;水池底部也藏有“玄機”,在運動員下滑落水之前,水池一側(cè)的控制裝置會在水中對應的位置生成大量氣泡,隊員落入氣泡泛起的水面,也是對身體的一種保護。
“通過向上打氣泡,我們可以降低水面的‘硬度’,降低運動員受傷的概率。”閆曉娟說。據(jù)她介紹,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項目1989年被引入中國,經(jīng)過近30年的實踐和經(jīng)驗積累,已逐漸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訓練“秘訣”,“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一些有益的經(jīng)驗延續(xù)下去,同時積極借鑒國外經(jīng)驗,讓訓練更高效、更科學。”
跨項培養(yǎng)初顯成效
在參加訓練營的運動員當中,跨項組的16名小隊員引人關注。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由于力氣較小,每次入水后都需要教練用繩子將他們拉回岸邊。不過辛苦的訓練在小隊員們眼中是有趣的事,每天幾十次騰空、落水,沒有人叫苦叫累。
據(jù)了解,這批小隊員是去年5月跨項選拔后,才改練雪上項目的。大部分隊員來自湖南、湖北、安徽等南方省份,從小很少見過雪,不過經(jīng)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的雪上技術已經(jīng)有模有樣。“有的孩子練了不到一年就可以做雪上空翻,以往是很少見。”跨項組主教練陳洪斌說。他認為,隊員的“好底子”縮短了成材時間。“很多孩子是從體操、蹦床跨項過來的,空中感覺好,只要他們學會了滑雪,有了安全感,完成動作不成問題。”
據(jù)陳洪斌介紹,部分跨項組隊員已經(jīng)開始在國內(nèi)比賽中登臺亮相、嶄露頭角。今年3月初,僅僅練了9個月的小隊員在U18(18歲以下)全國冠軍賽上拿到了好名次,這讓他倍感欣慰。不過陳洪斌表示,時間上的緊迫感始終存在,如何提高訓練效率,是他在每個階段都要考慮的問題。“以前冬天能滑雪的地方太少,訓練時間也短,但這兩年室內(nèi)滑雪場多了,訓練條件也改善了不少”,他說,在雪季前后,隊伍通常會去室內(nèi)滑雪場滑兩三個月,相當于搶出來一個雪季的訓練量,訓練備戰(zhàn)其實就是在與時間賽跑。
科技助力備戰(zhàn)冬奧
水池訓練之余,國家集訓隊還引入了很多科技手段,協(xié)助提升訓練效果。比如,隊員在訓練時都會佩戴心率帶,用來檢測他們的訓練量、訓練負荷及恢復情況。教練員也會根據(jù)數(shù)據(jù)制定訓練方案,完善接下來的訓練安排。
“除了科技助力訓練之外,體能和醫(yī)療康復等輔助內(nèi)容也不斷增強,日益完善的保障,讓訓練強度和難度的提升上可以更緊湊。”閆曉娟說,“在這些前提下,我們才可能實現(xiàn)兩步并做一步走,做好北京冬奧會的備戰(zhàn)。”
這次訓練中,王心迪是為數(shù)不多的有過冬奧會參賽經(jīng)歷的運動員。雖然沒能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晉級決賽,但對于4年后的北京冬奧會,王心迪很期待。“參加平昌冬奧會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這段經(jīng)歷會為今后4年的備戰(zhàn)提供很好的經(jīng)驗。”他認為,沖擊高難度動作會是今后項目發(fā)展的趨勢之一。“目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可以做4.9、5.0難度動作的男選手已經(jīng)超過了10人,未來4年,整體形勢還會有很大變化。”王心迪說,他在難度儲備方面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陳洪斌坦言,各國在空中技巧項目上的發(fā)展很快,中國隊要保持優(yōu)勢面臨著壓力和挑戰(zhàn)。不過,隨著跨界跨項選材的推進,人才培養(yǎng)的“面”正在鋪開。“希望在北京冬奧會上,能有跨項組隊員的身影。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的進步推動著一二線隊員沖擊更高水平,也是為項目未來的發(fā)展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