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紅色歷史,學習十九大精神
不久前,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不忘初心: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井岡山——一個活躍在紅色生命里的不可磨滅的基因。
《井岡山筆記解碼紅色基因》一書中,作者李宜航重上井岡山,也感悟良多。今天,我們跟本文作者一起重游井岡山,希冀帶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掀起一陣紅色讀物閱讀熱潮)
重上井岡山
蘇區(qū)歸來,重上井岡山。
對井岡山,但凡來過的都不吝贊美。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曾賦詩曰:“四面重巒障,五溪曲水縈。紅根已深植,今日正繁榮”。朱老總,1962年飽蘸深情地寫下了“天下第一山”五個大字。著名作家魏巍則直抒胸臆:“不朝圣來不拜仙,我來朝拜井岡山。人說你五千八百尺,我說你天下第一山”。我曾多次來過井岡山,并在朋友圈感慨:若論山棲谷隱,還是井岡山。晨披朵云,夕望竹林,漱石枕流,鷺朋鷗侶……那畫面太美不忍直視!
可能是吃壞了肚子,腹脹如鼓。好在歸途中一直在播放革命史電視劇《紅色搖籃》,大家都看得著迷,也讓我暫時忘卻了疼痛。
學院的培訓真是“潤物細無聲”。在兩次共六天外出教學的車上,都安排了播放紅色電影、電視劇。這次,播的是2010年拍攝的《紅色搖籃》。該劇講述了1929年至1934年這5年多時間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以瑞金為中心的贛南、閩西蘇區(qū)縱橫馳騁,進行共和國建設偉大預演的歷史故事。
給我印象極深的是毛澤東的堅忍不拔。他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jù)”、“誘敵深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卻沒有被當時的中央主要領導人所重視,甚至被一些吃過洋面包的領導人視為另類,屢遭打壓。就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前兩天所召開的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第一次代表大會(贛南會議)上,毛澤東在中央蘇區(qū)的正確領導已開始被排擠、批評。一年之后的寧都會議上,毛澤東對軍事的正確領導也遭到排斥。1932年10月26日,因病在長汀福音醫(yī)院治療的毛澤東被遠在上海的臨時中央正式免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失去了對自己親手創(chuàng)建的這支隊伍的直接領導權……但毛澤東就是毛澤東,他充分顯示了“經天緯地”的雄才大略,既有臨事權變的過人機智,又有包容團結的博大胸襟,終于化解了一次次的人生危機,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因為,他充分認識到了人民群眾所蘊含力量的偉大,始終相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
其實,中井院的紅色音像教學,平時已經滲透到了我們學習、生活、休閑的每一個空間和時間,熏陶著我們,感動著我們。學院在閉路電視網開設了兩個教學頻道,專門播放音像教學片。時間從每晚19:35開始,至21:50左右結束。其中,1頻道是紀錄頻道,播出宣傳片《讓夢想照亮未來》、“井岡山兒女口述史料”專題片、政論專題片、文獻紀錄片等;2頻道是影視頻道,播出有關歷史教育、國情教育的經典影視,每晚3集。印象最深的是,早上起床時,播的是紅色歌曲,飯?zhí)镁筒蜁r,放的是紅色訪談,院內散步時,飄過來的也是革命歌謠……哈哈,紅色包圍圈!
我沒有具體統(tǒng)計過學院有多少圖書館、閱覽室、書店,但感覺“有書” 的地方相當多。因為穿過走廊,或者走去飯?zhí),甚至去學2樓買些日常用品,路兩旁都排滿了書架,也分不清是教室、閱覽室還是書店。我有次走進去,完全被震住了,全是紅色書籍,書山啊。
此外,院內設計,處處匠心,單單看風物名字,就讓人自省、自悟、自覺。如廉溪、明德橋、正氣亭、群英廊,等等。在這些地方散步,紅色歌曲會悄悄“鉆”過來,引得你不由輕聲和。聽得最多的是《十送紅軍》、《八角樓的燈光》、《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有一次我氣喘吁吁步行到了半山腰,居然第一次聽到了傳說中的《朱總司令的扁擔金光閃》——“彎彎的喲山路喲長又長啰喂,朱總司令挑糧哎上呀么上井岡啰喂。哎!紅米南瓜哎噴噴香啰喂,革命戰(zhàn)士哎肩上擔啰喂……”
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它們,像高原呼喚我,像磁鐵吸引我,像寶藏誘惑我……我仿佛回到了故鄉(xiāng),重逢了童年。世界睡去,大地寂靜,先烈們向死而生,而我在竹林深處穿梭。
本文摘選《井岡山筆記解碼紅色基因》,作者李宜航現(xiàn)為羊城晚報報業(yè)集團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羊城晚報社副社長。本書是作者參加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第4期年輕干部黨性教育專題研修班后所著,該文記錄了學習期間的各種見聞和體會。這本書為讀者了解井岡山精神、了解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黨性教育提供了直觀形象的參考藍本,特別是對到井岡山“學什么”“怎么學”“學習達到什么目的”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