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guān)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wǎng)  >  文化 > 正文

哲學教授講“愛情”吸引百萬粉絲“蹭課”

一個網(wǎng)名叫“大腦門兒蘇德超”的哲學教授,因在抖音教年輕人談戀愛而走紅,引百萬網(wǎng)友線上“蹭課”。日前,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蘇德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希望年輕人通過哲學引發(fā)對人生的思考,不要被世俗的“鄙視鏈”所困擾。

哲學教授當博主教年輕人如何去愛

今年49歲的蘇德超是武漢大學的一名哲學教授,一開始他并沒想過專門錄制視頻,他的大部分視頻都是被學生、朋友隨手拍下發(fā)到網(wǎng)上的。他認為自己一個快50歲的“老頭兒”,去網(wǎng)上告訴年輕人怎么談戀愛,是不切實際的,甚至是不被年輕人接受的。所以他沒有跟風討論關(guān)于“為什么要去談戀愛”“為什么要愛”的話題,而是去研究“什么是愛”。蘇德超認為,年輕人只有在知道什么是愛之后,才能學習如何去愛。

一個學生曾向蘇德超傾訴道,他每天陪伴在女朋友左右,無微不至,可女朋友卻與他漸行漸遠,甚至刻意躲避……蘇德超溫和道:“在一起沒錯,但什么時候都要在一起,你考慮過你女朋友的感受嗎?她也需要私人空間。”見學生不語,他又慢慢解釋:“相愛,不是要讓對方按你喜歡的方式生活,而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對方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

蘇德超也反對年輕人為了追求另一半而盲目付出,他會提醒年輕人坦然接受拒絕,學會及時止損,“愛是相互的,如果自己傾盡所有為對方付出,對方還不接受,那么你真的不是對方的那杯茶。”他說,對于愛而言,要先學會愛自己,才能去愛別人,“如果繼續(xù)愛下去對兩人都是負擔,那這還是你所期待的愛嗎?”

蘇德超的這些視頻讓無數(shù)網(wǎng)友紛紛留言,有共情、感動,也有反駁、疑問,還有網(wǎng)友忍不住在評論區(qū)講起自己的故事。

學生說:他上課隨意又有趣

一個哲學教授為什么要講愛情,蘇德超認為:“哲學就是談論生活,幫助人們打開思路、解決困惱的工具。”而如今更多的年輕人不敢去愛,不會去愛,正是值得關(guān)注,需要引導的話題。他說,每一門學科,都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哲學也是一樣,他是希望將哲學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現(xiàn)狀、社會現(xiàn)象和感興趣的話題當中,引發(fā)學生和網(wǎng)友思考,從而引導他們勇敢選擇人生方向,不畏困難。

蘇德超說,哲學可以幫助人們在發(fā)問中審視自我,認清本心,從而人生有更準確的方向。

武漢大學的學生陳春銘告訴北青報記者,“蘇教授的課在我們學校很火,很多同學都會來旁聽。”盡管蘇德超的課不設置簽到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絕對的自由,但基本上每次課人都會到齊,別的學院的人來旁聽也是常事。

蘇德超曾對學生表示:“咱們的課堂是很輕松的,你就算躺到講臺上來也沒關(guān)系。”在和學生開玩笑調(diào)節(jié)氣氛的時候,他會時不時冒出個“金句”,“哲學是最環(huán)保的學科,只需要筆和紙就能研究,甚至不用開燈。”學生們聞此笑得合不攏嘴。

蘇德超“說到做到”,有一次晚上學校停電了,正在上課的他干脆組織學生們,在黑暗中進行哲學討論,從黑夜聊到星星,從宇宙聊到人生,兩個多小時里一百多號學生沒有一人早退。

感到迷茫是常態(tài)“快樂來自體驗”

多位蘇德超的學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在與學生們的日常交流中也談論到很多網(wǎng)絡熱詞,并通過哲學觀進行微觀解析,如“精神內(nèi)耗”、“內(nèi)卷”、“掃興式父母”等等。他認為這些熱詞都正是對當下許多年輕人生活處境和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

“感到迷茫是社會常態(tài),不必過分擔憂。”蘇德超說,“重要的是要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進行大膽嘗試,并保持快樂積極的心態(tài)。”

他認為,每個人在尋找方向時,總會想要更好的環(huán)境,更好的抉擇,也總是忽略什么是心中真正意義上的“好”。

曾有一個在英國留學歸來的學生痛苦地向蘇德超傾訴,自己在父母的引導下所選擇的專業(yè)乃至現(xiàn)在的生活都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并不是他想要的。

關(guān)于什么是“好”,蘇德超也曾提問學生:“你們覺得蘇德超是不是一個好老師?”在學生回答之后,蘇德超又問道:“無論是‘好’還是‘不好’,你們在回答之前,又是否明白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呢?”臺下學生默然。

蘇德超希望能借此啟發(fā)學生學會從問題出發(fā),尋找問題的本質(zhì),引發(fā)對“好”——這個與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價值衡量標準的深度思考。

在蘇德超看來,人應該是為了生活和理想而吃苦,而不是在“我不能留在大城市的話,會不會被瞧不起”等世俗鄙視鏈的“恐嚇”下,讓人生的選擇和未來走向陷入困擾,一遍又一遍設想“如果當初不這樣會不會更好”,或者“如果我做不到會遭受怎樣不好的結(jié)果”……

“但其實精神內(nèi)耗可能更像是一種優(yōu)點。”蘇德超說,精神內(nèi)耗的人往往會更敏感善良,對自己要求會更高,做事情會更出色,最重要的是,他們經(jīng)常在內(nèi)耗時反思自己,只是缺少了選擇的勇氣和底氣。

蘇德超會向每一位有類似困擾的學生解釋,每個人并不一定需要做到完美,能有為理想奮斗和付出的勇氣,在自己所選擇的事業(yè)、愛情、生活上大步向前,就已經(jīng)很棒了。

“我們的快樂來自于對生活內(nèi)在的體驗。”蘇德超想告訴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要為了結(jié)果而過分焦慮,“快樂不在于結(jié)果,而在于對生命體驗的追求”。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