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齡62歲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96歲的塔山阻擊戰(zhàn)戰(zhàn)斗英雄張貴斌、98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雖然早已脫下軍裝,他們卻從未忘記老兵的使命,忠誠報國、熱忱為民,依然是響當當?shù)膽?zhàn)士
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記者分赴遼寧錦州、鞍山、丹東,記錄他們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新華每日電訊報記者于力、高爽
5年沒見了,平均年齡62歲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8名隊員依然精神抖擻、充滿活力;3年沒見了,96歲的塔山阻擊戰(zhàn)戰(zhàn)斗英雄張貴斌依然神采奕奕、身姿挺拔;一年沒見了,98歲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躺在醫(yī)院的病榻上,床邊掛著他一生心愛的軍服,那是他的精神寄托。
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兵!退伍不褪色,雖然早已脫下軍裝,他們卻從未忘記老兵的使命,忠誠報國、熱忱為民,依然是響當當?shù)膽?zhàn)士。
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記者分赴遼寧錦州、鞍山、丹東,與這些老兵再次見面。記錄他們的故事,更深深地感受到“老兵”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只要能邁動腿,電影就要放下去
7月23日,錦州東湖公園,兩棵小白楊靜靜地挺立,10多米開外,是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一塊大型固定銀幕。
“這是我們剛從新疆小白楊哨所帶回來的,是為了時刻用小白楊精神激勵我們?yōu)槊穹⻊沼啦恢共健?rdquo;72歲的劉成金是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隊長。如同20年前記者第一次見他時一樣,他的聲音依然洪亮,腰板筆直。
2002年,記者第一次采訪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時,他們已默默地為社會各界義務放映電影6年了。
1996年6月,退役兩年的劉成金被一則新聞震撼:錦州山區(qū)農(nóng)村一位60多歲的老媽媽,把雙腿殘疾的兒子背到村里廣場看電影。老媽媽說:“俺娃從小到大,20多年沒看過電影。”
那晚劉成金失眠了。他馬上聯(lián)系了張顯龍、韓彥斌、朱中文、彭玉德、陳風久、趙云吉、韓國璽7名老戰(zhàn)友,他們中有4人退役前在部隊當過放映員。8位老兵決定成立義務電影放映隊,給鄉(xiāng)親們送電影。
說干就干,老兵們自掏腰包買放映設備,從電影公司租片,劉成金還自掏5萬元,買了一部面包車當“老兵電影大篷車”。
2002年至2017年,記者連續(xù)15年跟蹤采訪這8名老兵。截至2017年,老兵放映隊利用雙休日、節(jié)假日等時間,足跡遍布1000多個偏僻山村、行程30萬余公里、義務放映電影6000多場、觀眾達200多萬人次。與此同時,他們還帶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學20余萬元;培訓137名鄉(xiāng)村放映員,組織1152名復轉軍人組成32支放映分隊,遍及遼寧、黑龍江、河南等5省。他們先后獲得“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
2017年12月,記者親眼目睹放映隊到村里一邊放映電影一邊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他們“有人氣、接地氣、沾土氣、鼓士氣”的宣講,深深打動鄉(xiāng)親們的心。
一晃5年沒見了,隨著年歲漸高,他們是否還有體力像以前那樣奔赴在義務放映電影的路上?一見面,記者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支目前平均年齡62歲的老兵隊伍,依然像26年前剛放映電影時一樣勁頭十足。
今年6月,錦州援疆工作隊中的8名退伍老兵,為了更好地用文化服務新疆各族群眾,向老兵放映隊提出在援疆地成立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分隊,得到了老兵放映隊的積極響應,自籌資金為他們提供設備,進行培訓,積極聯(lián)系片源。
6月13日,錦州援疆工作隊在小白楊哨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舉行了以“遼疆萬里山海憶 白楊樹下老兵情”為主題的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新疆裕民分隊首映式活動。前去參加活動的劉成金激動地說:“身在軍營時,《小白楊》的旋律就沁潤著我的心。雖然脫下軍裝,小白楊精神仍激勵我們不忘為人民服務。”
只要能邁動腿,電影放映機就要轉下去。這5年,老兵們一直在兌現(xiàn)他們的承諾。2019年,4名老兵放映隊隊員重走長征路,在瑞金、遵義、吳起鎮(zhèn)、延安等地留下了他們放映電影的身影。2021年,為慶祝建黨百年,他們提出放映百部紅色影片、走進百所學校、做百場報告。因為疫情的緣故,最后做了40多場報告,走進40所學校,放映了80多部電影。
為了弘揚老兵義務電影放映隊的精神,錦州市在東湖公園建了錦州老兵義務電影放映基地。在基地大門的正上方,記者看到醒目的大字: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這永遠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劉成金堅定地說。
義務講黨課,19年間從不提自己的功名
時隔近3年,7月23日下午,記者來到鞍山海城市,走進塔山阻擊戰(zhàn)老英雄張貴斌的家中。與第一次見面時一樣,老英雄身姿挺拔、語氣鏗鏘。
進屋坐定,老英雄在家中為記者上了一堂微黨課。從塔山阻擊戰(zhàn)的流血犧牲,到建設時期的奉獻奮斗,即便是第二次聽這些故事,老英雄講得生動,我們聽得依舊入神。
2019年,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張富清的名字傳遍全國。同年9月,記者在采訪時獲得線索:海城也有一位老兵深藏功名65年,復員后默默堅守工作崗位,主動為社會各界作報告?zhèn)骶。直?018年底,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反復要求核實老兵在部隊時的立功信息,他才將自己的軍功章、立功證、喜報拿出來:3次大功、4次小功,負責統(tǒng)計的工作人員很是驚訝,周圍的人也才知道身邊有這樣一位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老英雄。“我母親都不知道父親立過這么大的功,他把這些壓在箱底,從不讓我們翻動。”張貴斌二女兒張英說。
隨著記者的報道,遼寧“張富清”式英雄張貴斌的名字也傳遍了全國。
1948年初,參軍不久的張貴斌就經(jīng)歷了艱難的塔山阻擊戰(zhàn),張貴斌和戰(zhàn)友們用血肉之軀,將國民黨增援錦州的部隊死死擋在了塔山。因在塔山阻擊戰(zhàn)的英勇表現(xiàn),張貴斌獲得“人民功臣”榮譽稱號,并記大功一次。
可后來,無論誰問,張貴斌只字不提戰(zhàn)功,只說:“我是趴在犧牲的戰(zhàn)友后面戰(zhàn)斗。”
1954年復員回鄉(xiāng)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海城市西柳鎮(zhèn)小碼頭鄉(xiāng)生產(chǎn)社委員。當時生產(chǎn)社剛成立,生產(chǎn)條件欠缺,張貴斌就把自己的復員療養(yǎng)費全都拿了出來,為社里買了3匹馬和一駕馬車,通過跑運輸?shù)确绞皆黾由a(chǎn)社收入。
1964年,張貴斌被調(diào)到海城市農(nóng)電局西柳供電所任會計。供電所距農(nóng)電局15公里,他經(jīng)常拖著傷腿,騎自行車去局里辦事,每次往返都要三四個小時。寒來暑往,一干就是6年。
1978年,張貴斌離休。當時正值物資器材庫擴建,海城農(nóng)電局決定返聘張貴斌。物資存放全靠記賬,是實打實的良心活兒,必須找政治素質(zhì)過硬還懂業(yè)務的人干。張貴斌成了不二人選,一筆筆“良心賬”,他算得清清楚楚。
2000年開始,年逾古稀的張貴斌開始給曾經(jīng)工作過的單位講黨課。可直到2019年,19年間,無論是對外人,還是對家人,張貴斌從未提起過自己的戰(zhàn)功。
如今,成為“名人”的張貴斌依舊堅持講黨課。黨課可以開設在哪里?老英雄也給出了更多答案。“學校邀請我去講課,我就在教室里開講。小學生、中學生來我家,客廳就是講堂。”今年6月27日,張貴斌在海城市文明實踐中心帶領國網(wǎng)海城市供電公司民兵應急分隊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并講授黨課,與大家共同追憶塔山阻擊戰(zhàn)烽火歲月。“老英雄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年代的槍林彈雨,他的理想追求、奮斗經(jīng)歷和革命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趙恩權說。
如今,張貴斌講黨課最多的地方,是家附近的廣場。“我每天都看報紙,在電視上看全國新聞、地方新聞,學習黨最新的方針政策,然后到廣場上講給大家聽。”
“老英雄是我們的老師,每天傍晚,他都來和我們交流思想、討論熱點問題、傳遞黨的聲音。”65歲的張恩清說,張貴斌每天來廣場時,手里都拿著筆記本,本子里記錄著他當天學習的最新內(nèi)容。“他思路清晰,嘮家常一樣的講課方式深入淺出,大伙都愛聽。”
3年前,記者首次采訪張貴斌時,他和老伴丁鳳珍還住在老屋。
2020年初,張貴斌搬進新家。環(huán)顧張貴斌的新家,家具用品不多,最顯眼的是桌上疊放得整整齊齊的一摞報紙——紙張角落輕微的褶皺,默默記錄下張貴斌頻繁翻動學習的痕跡。報紙上一柄放大鏡,是老英雄的“新家當”。
搬來新家前,張貴斌夫妻倆堅持收集舊衣服和鞋子,然后讓女兒清洗干凈、消毒,放在院子里的臺階上。“有生活更困難的人,他們就拿去穿。黨和父母給我的教育就是多做好事,少做錯事,不做壞事。”
16枚獎章捐給抗美援朝紀念館
7月25日,記者通過與丹東市中心醫(yī)院護士長王家琪視頻連線,再次見到98歲的抗美援朝老戰(zhàn)士孫景坤。
老英雄躺在病床上,氣色尚好。當記者問老人:馬上就要迎來建軍95周年了,有沒有什么話要對戰(zhàn)士們說。孫景坤眼眶濕潤,緩緩抬起右手,敬了個軍禮。
他什么都沒有說,又好像說了千言萬語。
記者的思緒也被拉回第一次見到孫景坤時的場景。
2020年7月,記者走進丹東市元寶區(qū)山城村一條偏僻的小巷,一間不起眼的平房。見到有人來,孫景坤在家人的攙扶下坐起,用力挺直佝僂的腰背,臉上掛著微笑。當時,時年96歲的老英雄因身患多種老年疾病無法自理。
“這是一等功獎章,這是三等功獎章,這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這是抗美援朝時期的……”伴隨著粗重的呼吸,老人向記者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
1948年1月,孫景坤參軍入伍,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zhàn)士。遼沈戰(zhàn)役、平津戰(zhàn)役和解放海南島戰(zhàn)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zhàn)中,孫景坤總是沖鋒在前,在火線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50年,孫景坤隨抗美援朝部隊跨過鴨綠江。“我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zhàn)術反擊作戰(zhàn)中守衛(wèi)161高地的戰(zhàn)斗。”孫景坤說。當時他帶領戰(zhàn)士們扛起彈藥箱沖上161高地支援,發(fā)現(xiàn)高地上只剩幾名戰(zhàn)士。再次激戰(zhàn),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zhàn)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著,哽咽著。
這次戰(zhàn)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被朝鮮授予一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并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英雄報告團回國,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955年孫景坤復員回鄉(xiāng)務農(nóng)。他帶領鄉(xiāng)親們大力發(fā)展糧菜生產(chǎn),用幾年的時間栽下了13萬棵松樹和板栗樹。山城村有一條河,洪水泛濫常年吞蝕土地,孫景坤帶著鄉(xiāng)親們一起治河造田,改造了100多畝耕地。1984年,孫景坤組織村民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組,還把分給自己的40畝地重新分配給5戶從黑龍江遷來的貧困戶。
許多年后,孫景坤的赫赫戰(zhàn)功才被村民們了解。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fā)現(xiàn)孫景坤的“秘密”時,仍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我無意中看到一本書里講一位戰(zhàn)斗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七一勛章”、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范……一系列榮譽稱號是黨和人民對孫景坤老英雄一生忠誠報國、服務人民的高度肯定。
考慮到孫景坤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種老年疾病,2020年8月,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孫景坤住進光榮院。在這里,他獲得了更專業(yè)的護理,子女也輪流陪伴在身邊。
2021年6月起,孫景坤因病轉入丹東市中心醫(yī)院住院治療。當老人知道自己榮獲“七一勛章”時特別激動。因為身體原因,他不能親自到北京領獎,在頒獎當天,老人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在醫(yī)護的共同努力下,老英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除尿路感染外沒有其他疾病。”在王家琪的鏡頭中,記者看到,孫景坤的病房干凈整潔,墻上掛著兩張孫景坤身穿軍裝、胸前掛著獎章的照片。
“我父親將16枚獎章全部捐贈給抗美援朝紀念館。老爺子一生把獎章看得比命還重要,我問他為啥要捐。他說,自己的榮譽來自黨和人民的培養(yǎng)和關愛,理應歸還給黨和人民。”孫景坤兒子孫福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