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西瓜动漫 ,超级yin荡的高中女h文校园 ,绿色椅子在线观看,最近韩国日本免费观看MV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手機版
華夏小康網  >  小康人物 > 正文

劉秀祥: 要在大山深處建出教育高地

\

  2022年10月,劉秀祥正在給學生上課。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這已經是劉秀祥的第十輛摩托車。

  在他所在的貴州省望謨縣大山深處,這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出行工具,連接大山和城區(qū),馱著一家人的生計。十年了,作為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劉秀祥就是這樣穿過細長的山路,走村串寨,到學生家里去家訪的。

  “現(xiàn)在大部分鄉(xiāng)鎮(zhèn)有高速公路通過,還有一些二級路。但在大山里的通村路硬化之前,騎摩托車方便得多。”貴州多雨,這些年里的幾乎一半時間,他都走在泥水里。碰到下坡,剎車踩到底也沒法停,總是連人帶車往下滑。鋼鐵的軀體禁不起幾回摔,摩托車成了消耗品,“大多數(shù)是摔壞的。”

  但他不想那么多,“當時只是想我一定要去到他(學生)家,去把他勸回來(上學)。”十年里,走遍望謨縣16個鄉(xiāng)鎮(zhèn)、街道,勸回1800多個學生。2012年,全縣70名學生考上本科,10年后的2022年,這個數(shù)字變成1302名,翻了將近二十倍。

  今年十月,劉秀祥作為貴州省基層黨代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說:“作為一名基層教師,能夠成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去(大會)現(xiàn)場聆聽總書記的報告,我感受到國家對鄉(xiāng)村教育、鄉(xiāng)村教師的重視。在榮幸的同時,更感到責任重大。”

  談教育

  多次家訪談話勸學生留在課堂

  1800多名學生,就是1800多個家庭的故事。

  母親去世那一年,楊興旺正在讀高中,父親一人撐起整個家。“我不想讓我父親為我這么勞累,我就想,我不去上(學)了。”

  那陣子他很低沉,家里失去了一個勞動力,也沒什么錢,他過得艱難。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一個多星期,有一個下午,他特別委屈,哭著跑到劉秀祥的辦公室說:“我真的堅持不下去了。”

  劉秀祥拍了拍他的肩膀,說:“興旺,你還是要堅持讀下去,讀下去就有希望。”

  他給楊興旺講了自己過去的故事:4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之后兩三年,姐姐走失,哥哥離家出走,母親精神失常。從小學三年級起,他就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母親,也為了上學,只要能掙錢的兼職他都做,只要能落腳的地方他都住。“家里沒有人種地,我就把田地租給別人,沒有錢給母親治病,我就利用周末和假期拼命地撿垃圾,上山挖藥材。”

  最后,劉秀祥對楊興旺說:“你先平復一下心情,我來幫你處理這些問題。”

  那次談話對楊興旺來說,無疑是意義重大的。后來,無論他遇到什么困難,每當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他就會看看劉秀祥的報道,看看他說過的話、走過的路,“能夠激勵自己勇敢地生活下去。”如今,他已經成為貴州民族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

  放假的時候,楊興旺會跟著劉秀祥去家訪。有一個高三的學生讓他印象深刻。“他母親生病了,一半身體不能動彈,這讓我想到了我的母親,當時她也是因為這個病走的。”他幾乎要落淚,但還是鼓勵這名同學好好備考,“考上大學才有條件更好地照顧家庭,只有從大山里走出來,才會有更多的可能。”

  像楊興旺這樣的學生,還有很多。

  李應芬也回到了望謨。她在這里出生、長大,但直到遇見劉秀祥,痛苦和恨意才開始慢慢淡去,她真正端詳起這座青山環(huán)繞的村莊。“(那時候)我特別厭煩我的家庭,感覺命運很不公平,我特別恨我媽媽為什么會生病,不能給我母愛。”

  劉秀祥說,李應芬家庭特殊,母親和一個叔叔有智力障礙,爺爺又年歲已高。她有一個弟弟,也在上學,家庭開支很大。父親成了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務農維持一家人生活。在她高中的時候,奶奶去世了。“奶奶過世對我打擊也很大。因為平時我奶奶會照顧我媽媽。奶奶過世之后,所有家務活都由我來承擔。”

  那時候她心理壓力很大,很長時間沒能走出來。好幾次,她差一點就輟學,想外出打工。劉秀祥在家訪中了解到這些情況,幫助她解決了上學的費用。后來,李應芬考上了大學,畢業(yè)之后又選擇回來,在劉秀祥工作室里工作。為什么選擇回來?李應芬說,自己從貧困中走出來,現(xiàn)在也想回來,希望把家鄉(xiāng)建設得更好,讓更多像她這樣的孩子走出去,擁有更好的未來。

  談資助

  “老師不只是教書,還要育人”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立大志,有遠大的理想。但是以后無論你走得多高,走得多遠,不要忘了來時的路,不要忘了去反哺這個社會。所以我們最后形成一個良性閉環(huán),從喚醒到反哺。”

  2016年,劉秀祥工作室成立后,至今累計牽線、對接幫扶資助了4896名學生,資金超過1700萬元。據(jù)媒體報道,一開始,劉秀祥自己掏錢,資助貧困學生,后來,他找同事借、找當?shù)氐男±习褰,再后來,他充分發(fā)揮自己在外的人脈關系,整合資源。“一開始別人找我作演講,我不要錢,后來我要求一場演講必須資助兩個學生,效果很好。有的時候我一天能講三場,那么那一天就有6個學生能夠得到資助。”

  幫助,不僅僅是“給錢”,劉秀祥還把每個孩子的情況都記在心里,跟他們保持聯(lián)系。“我是學音樂的,他會給我們搭建各種舞臺。(高中時)每周五都會組織一次班會,他會買各種水果,西瓜、香蕉、芒果,我們一起分著吃,讓我們上臺去唱歌,用手機拍照錄下來,發(fā)到網上去。”楊興旺說。

  對于劉秀祥來說,這1300多名考上大學的學生并不只是一個數(shù)字,而是1300多個家庭。而在這1300多個家庭的后邊,還站著無數(shù)的人。“很多孩子可能就是他們村第一個大學生,他們就成為了無數(shù)人的榜樣。”劉秀祥說。

  “踏破鐵鞋”的家訪,大多是為了了解家庭情況,從而為學生牽線對接合適的資助對象。在資助的過程中,甚至會出現(xiàn)多對一的資助,比如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生病,多子女需要上學,“這時候你對接的資助不能只是幫助個人,還得幫助他們的家庭,可能就會出現(xiàn)三個人同時來資助一個家庭(的情況),幫助他們解除真正的后顧之憂。”

  據(jù)媒體報道,2018年,本在望謨縣民族中學任教的劉秀祥調任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他仍然如同往常一樣,將一大半工資和幾乎全部的時間,都花在學生身上。有同事記得,當時望謨縣實驗高中剛剛建立,校舍施工還沒結束,劉秀祥四處奔忙,每天只睡四個小時。

  不僅僅是他,整個校園都在忙碌著,“沒有食堂,就在教學樓的一樓搭起臨時的食堂;沒有餐廳,教學樓的角角落落都是餐廳;缺少食堂員工,教師成了廚子幫工;沒有鈴聲系統(tǒng),吹哨子、敲鋼條成了集體行動的指揮;沒有廣播,扯著嗓子就當喇叭。”這名同事回憶。

  2022年,望謨縣本科上線率達到56%,在整個黔西南州8個縣市中排在第二。望謨縣實驗高中成立4年,在2018年只有50多名學生考上本科,4年后的現(xiàn)在,已經有350多名學生考上了本科。

  如今,家訪隊伍從當初劉秀祥一個人,發(fā)展出了“一群人”。越來越多的老師受到鼓舞,跟他一起去家訪。劉秀祥一直跟老師們強調,不只是教書,還要育人。“我們山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外出務工,有的甚至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父母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來那么幾天。他怎么去育人?我給我們老師講,家長應該承擔的一部分責任,我們也得扛下來。”

  談夢想

  “讓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

  今年10月,劉秀祥作為貴州省基層黨代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F(xiàn)場聆聽二十大報告令他感觸良多。

  “這次報告用了一個很大的篇幅,獨立成章來談教育,談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去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等等。這些規(guī)劃的實施對未來的鄉(xiāng)村教育應該會有巨大的提升。”

  而對于劉秀祥本人來說,他也更加堅定了自己扎根山區(qū)的信心和決心。在過去10年里,貴州省的鄉(xiāng)村教育基礎設施有了巨大的改變,同樣改變的還有劉秀祥的助學理念。從過去幫助解決一個個學生個體的上學問題,到著眼整個山區(qū)學生群體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怎樣能夠有更好的出路、更多的選擇。劉秀祥覺得,未來的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重心從學生轉移到了教師培養(yǎng)上。

  劉秀祥把貴州聲音、鄉(xiāng)村教育的聲音帶到北京,又將二十大精神傳回望謨。在走進人民大會堂之前,他想了又想,改了又改,不斷推翻自己的發(fā)言內容,寫了二十幾稿才最終定下。從個人的成長講起,這些早已為人熟知的故事,仍然讓人眼含熱淚。

  “自己的成長不只是個人(的努力),更是組織的關懷培養(yǎng),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加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讓我一步步從大學生到一名教師,到中學的副校長,再到二十大代表。一個人的成長,一座縣城的發(fā)展,就是貴州發(fā)展的縮影,把個人、家和國融到一起,能夠看到這10年間巨大的變化。”

  在代表通道上,劉秀祥說出了他的夢想:他原來的夢想是考大學,給母親一個安穩(wěn)的家。但是現(xiàn)在,在代表通道上,他的夢想是要在大山深處建設出教育的高地,把望謨打造成貴州教育的樣板區(qū),發(fā)展成為省級的示范校,擁有引領和輻射的作用,去帶動整個鄉(xiāng)村教育的發(fā)展。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有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選擇。

  比如,爭取更多政策、資金上的支持,不斷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學方法,讓每一位教師都意識到“要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不斷去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內驅力,從根本上改變“思想貧窮”的局面。劉秀祥也希望依托工作室匯聚各級教育資源,比如將教師研修培訓資源、資金資源、圖書資源等等匯聚到鄉(xiāng)村來。

  “即使你培養(yǎng)的孩子,沒能考上985、211,只要他在讀書,不輟學,一直有一個方向朝前走,努力奮斗,我覺得就很好,依然會成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頂梁柱。”劉秀祥希望,無論學生上了什么大學,未來在哪里,“心里邊會裝著更多的人”。

  從北京回來后,劉秀祥如同往常一樣,又回到學校開始舉辦公益勵志講座。這些年里,勵志講座是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也在這里收到了最直接的反饋。可能是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非常感謝你祥哥,我永遠要相信奮斗的力量”。可能是已經考上大學的同學在他社交平臺上的一句留言:“祥哥,當年因為聽了你的演講‘相信奮斗的力量’,才讓我有了動力考上大學。”

  有一部分學生已經大學畢業(yè),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教師、駐村第一書記、醫(yī)生、警察……有時,劉秀祥會收到他們發(fā)來的照片,和一些簡短的問候。他明白,他想說的,他們都懂了。“我想傳達給學生的就是,無論在你前行的路上遇到多大困難,無論黑夜怎樣黑,你依然有光,不止可以照亮你自己前行,還能照亮更多人的路。如果每一個人都是一束光,這個社會就絕對不會黑暗。”

編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