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分庫陳日新主任為孟曉燕頒發(fā)證書。本報記者 李惺 攝
本報訊(記者 李惺)“血總是熱的,我們雖不相識,可我們熱血相融!”12月26日8時,來自衡水的70后女士孟曉燕準時出現(xiàn)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歷經(jīng)四個多小時,她體內(nèi)173毫升造血干細胞被成功采集。這是她第二次捐贈“生命種子”,將再次挽救遠在山東的一名80后白血病患者。當日下午,“生命種子”在最短時間內(nèi)輸進了這位80后白血病患者體內(nèi)。
1970年出生的孟曉燕,是一名會計,2006年在單位組織的一次采樣活動中成為一名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2015年1月9日,孟曉燕在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第一次為山東的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獻了造血干細胞。今年9月6日,孟曉燕再次接到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工作人員電話,由于患者病情復(fù)發(fā),還需要再次進行造血干細胞捐獻,問她是否還愿意捐獻!拔以敢,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都可以捐。”在電話里孟曉燕沒有半點猶豫就答應(yīng)了。
12月25日,在丈夫和衡水市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孟曉燕再次來到和平醫(yī)院。12月26日就進行了造血干細胞捐獻采集。記者見到孟曉燕時,她正躺在床上被采集造血干細胞。問她是否有不適時,孟曉燕露出了笑容:“沒什么感覺,就是有點麻,躺了一上午,不過想想自己能夠挽救一個生命,這都不叫什么了!
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相關(guān)負責人告訴記者,其實最早孟曉燕并不適合捐獻。體檢結(jié)果當時顯示,她的紅細胞偏低、貧血。但她為了能夠再次挽救患者的生命,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里,她一直吃補血藥,直到紅細胞上升到符合捐獻標準!白鳛樯鐣环肿,能夠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他人的生命,我感覺特別幸運,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愛心捐助志愿者的行列! 孟曉燕說,“雖然我們不相識,但我希望他能健康地生活!
“從我得知生病的那刻開始,我的人生徹底發(fā)生了改變,無情的病魔把我推向了恐怖的深淵,但我又是幸運的,因為有您無私的奉獻,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醫(yī)護人員幫患者給孟曉燕帶來了一封感謝信。據(jù)了解,捐獻造血干細胞是目前挽救白血病人生命最為重要的途徑,我省目前共累計入庫(中華骨髓庫河北分庫)志愿者約134000人,孟曉燕是捐獻造血干細胞河北省第312例、2016年第42例、衡水市第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