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距離我們有多遠? 專家來告訴你這個問題的答案
但當時只能測量月面漫反射回波,測量精度十分有限。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表面,登月宇航員帶了一個激光后向反射器陣列,并將其放置在月面預定位置上。成功登月僅數日之后,美國人即測到了來自Apollo11反射器的激光測距回波信號。此后,美國利用阿波羅登月任務相繼在月面不同位置放置了Apollo14、Apollo15角反射器陣列。
前蘇聯先后利用月球車Luna17號與Luna21號在月面安置了Lunakhod17和Lunakhod21反射器陣列。月面上共有5個可供進行激光測月的角反射器陣列。從此,月球激光測距LLR(LunarLaserRanging)成為了最精準的地月距離測量手段。之后的幾十年里,陸續(xù)有法國、意大利、德國等的多家測站進行過激光測月相關研究,但是由于各種原因,能夠成功的只有極少數測站。
近幾年,能夠進行常規(guī)激光測月的只有法國Grasse測站、意大利Matera測站以及美國APOLLO(ApachePointObservatoryLunarLaser-rangingOperation)測站。LLR作為最精確的地月距離測量手段至今已有近50年,其原理十分簡單,即由地面測站向目標發(fā)射激光脈沖,測量激光脈沖的往返飛行時間,結合光速,從而計算出地面測站與目標之間的距離。
但是,一座完整的LLR的地面站主要包括望遠鏡系統、光路系統、光子探測系統以及其他輔助系統,這是一項涉及多學科領域的復雜的精密技術。LLR的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科學、月球物理學和引力理論等諸多科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如測定月球的形狀、大小以及表面特征和內部結構,引力理論和廣義相對論效應的檢驗,等效原理的驗證。
萬有引力常數的變化以及日月系統潮汐等。隨著LLR資料的精度越來越高(目前為亞厘米級),科學研究結果的準確性也在不斷提高,LLR資料可用于研究的科學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我國的衛(wèi)星激光測距工作始于1972年,至今已經歷了從第一代到第三代的發(fā)展過程。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多年來一直深耕月球激光測距的相關研究。
得益于近年來國產大功率激光器的產生(美國的高性能激光器一直對中國禁運)和云南天文臺1.2米望遠鏡硬件的升級,還有科研人員在多項關鍵技術如收發(fā)轉鏡的研制與控制、望遠鏡的精確跟蹤指向模型、月面特征識別、極微弱信號識別等方面的突破,云南天文臺終于具備了激光測月成功的軟硬件。他們在2017年11月先后多次進行了地面靶測距實驗、低軌衛(wèi)星測距試驗、中高軌衛(wèi)星測距試驗、同步衛(wèi)星測距試驗。
2018年1月22日、23日,云南天文臺連續(xù)測到了來自月面接收器的幾個回波信號,實現了中國月球激光測距從無到有的突破。月球激光測距的成功將促進我國在地月科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加深我國對月球的認識。月球激光測距技術由于其測量精度高的特點,將能夠為我國引力波探測計劃提供技術驗證與支持。最重要的是高精度的地月距離測量,可以為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做出應有的貢獻。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人的嫦娥奔月將由神話變?yōu)楝F實。隨著中國的科技發(fā)展與進步,月球激光測距技術將有機會給未來的深空探測衛(wèi)星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