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潘州人,與大多數太監(jiān)一樣,從小就被凈了身。
他本來并不姓高,而是姓馮,剛進宮的時候,甚至一度得到了一代女帝武則天的欣賞,讓他侍候左右。
不過,伴君如伴虎,小小年紀的高力士很快就因為犯了一點輕微的過錯,被打了一頓趕出宮去。
原本以為就此與富貴權勢無權,卻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高力士被內官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
如果是一般的內官也就罷了,偏偏這高延福來自武三思家,而武三思呢,又是武則天的親侄兒,當朝的梁王。
于是,高力士便能得以往來武三思家,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兒。
以高力士的聰明勁兒,他很快被武則天重新啟用,隸屬司宮臺。
由于他生性謹慎,因此經常被派去傳詔書,并被授予宮闈丞,掌管宮內事物。
1712279304.jpg
他與唐玄宗李隆基的緣分,起于李隆基在藩國的時候,或許是投緣,高力士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這位明主,傾心侍奉,兩人逐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
后來李隆基被立為太子,高力士便一路升為朝散大夫、內給事。
付出與回報也往往是成正比的,李隆基成了唐玄宗,高力士的官職也是一路走高。
從三品將軍到冠軍大將軍,頓時成了皇帝跟前炙手可熱的紅人。
那個時候,每每有奏表,必然先給高力士,等他過了目方才呈給唐玄宗御覽。
雖然只是過個手,可這里面隱藏的權勢太大了,這意味著在大臣們和皇帝之間,還多了一道關,過得了這個關就能上達天聽,過不了直接就是石沉大海。
因此,高力士的地位扶搖直上,宮內宮外對他的尊崇簡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那時的太子后來的唐肅宗便直接稱呼他為“二兄”。
其他人一看和未來的皇帝都能稱兄道弟,他們就更不敢放肆,史載當時諸王公主都喊他為“阿翁”,駙馬們更是自降身份稱他為“爺”。
做太監(jiān)做到如此地步,也真是不枉此生了。
1712274971.jpg
唐肅宗李亨繼位后,玄宗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居住在興慶宮。
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樓。樓下的市民和來往行人,見到了李隆基,流著歡喜的眼淚,高呼萬歲,聲音驚天動地。
當時李亨正生病,李輔國上奏,誣陷說:"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搞的陰謀。"他私自下詔,將太上皇遷到西內(唐太極宮稱西內)。
護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個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卻都有執(zhí)刀的衛(wèi)士,他們都聽從李輔國的命令。
看到這種情況,李隆基很吃驚,好幾次掉下馬來,都被服侍者扶上了馬。
高力士騎馬來到李輔國面前說:"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老臣了,怎么敢如此無禮,你給我下馬!"李輔國趕緊下了馬。
高力士宣示了李隆基的旨意:"將士們應該忠于職守。"于是李輔國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內,齊聲喊:"太上皇萬福!"紛紛向李隆基叩拜。
高力士又說:"李輔國來牽馬。"李輔國趕緊穿上靴子,去牽馬,和兵士們一齊護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內。李輔國領眾人退出后,李隆基哭著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說:"多虧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
不久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都被流放,這都是李輔國下的假詔書。當時李亨病危,李輔國專權,他也怕西內李隆基再有什么變故。
最終,李隆基無奈遷回甘露殿,而他和高力士這一對主仆CP也被迫分開,高力士被發(fā)配去了黔中道。
直到寶應元年,遇上大赦,高力士才得以回來,然而到達朗州的時候,聽人說到京中國事,才知道李隆基已經逝世了,高力士北望慟哭,吐血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