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萊陽14歲少年被麻省理工學院預錄取”,這則由地方教育宣傳系統(tǒng)披露的消息,經(jīng)各大媒體合力轉發(fā),發(fā)酵成了近日的大新聞。不過這則故事疑點重重,很快遭遇網(wǎng)友“扒皮”,連麻省理工學院也不得不出來“走兩步”,表示他們不存在“預錄取”這種操作。
在山東萊陽教育體育局的官方宣傳中,李某6歲能編程,8歲能自主研發(fā)云計算平臺,13歲就注冊成立公司。他多次在高峰論壇上發(fā)表演講,還在國際大賽上獲得名次,這次簽約麻省理工學院,創(chuàng)造了萊陽教育的歷史。
只可惜,李某的獎項,大多查無實據(jù),李某參加的論壇,也是編造而來;而李某的一些經(jīng)歷,也是在與常識相悖。地方教育部門先是認定李某被麻省理工預錄取一事屬實;后來又松口表示,正在對事件真實性開展核查。
目前,還無法確定在這出炮制“天才少年”的鬧劇中,究竟是誰在造假。只是,傳播鏈條中的任何一環(huán)如果稍微清醒一點,都不至于釀成如此局面。
如果是學生本人造假或是遭遇詐騙,家長和學校其實不難核實,看看麻省理工與孩子的往來郵件,查一查麻省理工的正常錄取流程,真相自可大白;如果是學校造假,教育局應該也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提供的獎項并不存在,給出的論壇照片也非學生本人;如果是學校、教育局合力造假,轉發(fā)的媒體按理說也能繃住這根弦,14歲被麻省理工錄取這種大新聞,怎么麻省理工毫無動靜,國外媒體也無任何報道?
只是,這則故事實在是讓所有人都能獲益。它讓家長臉上有光,它證明了學校和地方教育系統(tǒng)科技教育的成效,它集合了關于神童報道的所有要素,是媒體最愛的那種具有“十萬加”潛力的素材。
大家各取所需,便想也不想,一擁而上,把孩子推上神壇。
下次,遇上“天才少年”,請各方都清醒一點,別被“宣傳需要”沖昏了頭腦。用常識去判斷,用事實去推導,才不至于留下一地雞毛。至于“天才少年”究竟如何誕生,有關部門也該給出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