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據(jù)計劃,中國將于2018年底發(fā)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xiàn)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著陸探測。與前幾次“嫦娥”探月任務不同,這次實施嫦娥四號任務之前會先在本月發(fā)射中繼星“鵲橋”,并使其到達預定位置。
“鵲橋”的使命正如其名字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座架設在太空的“天橋”,旨在建立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與地球測控中心之間的通訊聯(lián)系,確保兩者之間的數(shù)據(jù)傳輸。
月球只以
正面示人為啥
月球自西向東以逆時針方向自轉(zhuǎn),同時也圍繞地球以逆時針方向公轉(zhuǎn)。由于“潮汐鎖定”,月球自轉(zhuǎn)一周的周期與圍繞地球公轉(zhuǎn)一周的周期相等,約為28個地球日。最終形成了月球始終以“正面”朝向地球,“背面”始終背向地球的狀態(tài)。
由于月球的“天平動”,在地球上能看到59%的月面,幾乎整個月球背面難覓真容。
沒有大氣層會怎樣?月球的表面沒有大氣層包圍,接近于真空,這也直接導致了和地球的許多與眾不同之處。
月球表面不刮風、不下雨、空中沒有云層,沒有任何天氣變化。不論是白晝還是夜晚,月球的天空一直是漆黑的。在月球上仰望星空,與在地球上相比會更璀璨;在月球背面看星星,會比在月球正面看更明亮。
由于沒有大氣層,月球沒有介質(zhì)傳導聲音,因而月球表面是一個沒有任何聲響的世界,是一個死寂的世界。月球表面也沒有溫度的傳導,晝夜溫差極大。月表平均溫度為白晝107攝氏度,最高達到130攝氏度;夜晚平均溫度為-153攝氏度,最低達到-180攝氏度。
月球背面
究竟都有啥
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望遠鏡看到了月球表面。伽利略看到月球正面布滿了暗色的巨大斑塊,他把這些認為是月球上的海洋,由于海水反光弱,因此呈現(xiàn)出暗色的斑塊。這些暗色斑塊被命名為“月海”,如雨海、豐富海、靜海、風暴洋等。
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其實月球表面一點液態(tài)水也沒有,這些巨大的暗色斑塊是31億—39億年前,由玄武巖堆積形成的廣闊平原。
與月海對應,月球正面顏色明亮的部分被稱為月陸,它比月海高出2000-3000米,由月球早期巖漿分異形成的斜長巖組成。這類巖石顏色較淺,能反射出更多的太陽光。
由于形成得早,裸露在月表的時間較長,因此月陸上的撞擊坑比月海上的更密集。這些撞擊坑都以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的名字來命名。
1959年蘇聯(lián)發(fā)射“月球”三號繞月衛(wèi)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月球背面的真容。后續(xù)的探測,使月球背面的圖像愈來愈清晰。
月球的正面與背面的地形差異很大,月球的22個月海,有19個分布在月球正面,占到整個月球表面積的1/4;月球背面則以月陸為主。
在月球背面
能“看”到啥
來自宇宙空間低于5兆赫茲的甚低頻電磁波輻射,由于受到地球電離層屏蔽,難以在地面上觀測到。
月球正面能夠完全屏蔽地球電磁波對月球背面的干擾,使月球背面成為天然的電磁波“潔凈”環(huán)境。因此在月球背面進行觀測,才能獲得非常“干凈”的甚低頻電磁波譜,從而可以研究太陽爆發(fā)、太陽系行星的低頻射電場,進行地外行星的射電觀測,窺探第一批恒星誕生的圖景,乃至更早的宇宙初創(chuàng)。
本文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微信公號”供稿,作者系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漫畫由俠女漂漂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