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成都蘇坡高架橋上夾縫,這只貓咪被困這里兩年時間。
一位熱心大爺每天都到流浪貓被困的高架橋下拋食救助。
志愿者從高架橋上將裝入誘捕籠的流浪貓救下。
1月31日,志愿者救下流浪貓。
原標題:解救夾縫貓
一只花貓
被困10米高架橋2年
1月31日,成都市陽光明媚。青羊區(qū)三環(huán)路附近一處高架橋,約10米高的橋墩一座挨一座,纏繞在橋墩上的爬山虎已經枯萎,只留下枯枝隨風搖擺。
在其中一個橋墩的縫隙中,一只小貓已經被困2年了。這期間有人想搭梯子去救它,但因太高而行不通。也有人想從高架橋上翻過去救它,因太危險也未成功。
最新的一場“救貓行動”從1月27日起在這里展開。當天下午,一個專門救助動物的社工組織接到一女士的求助后來到這里,試圖把貓救下。“在這么高的地方活了2年,貓也不容易。”一名搜救隊員說,貓能夠在橋上生活2年,全靠一位好心大爺。
搜救隊員說,一開始,他們不相信貓被困了2年,但在搜救中對橋縫進行清理時看到,小貓活動區(qū)域鋪滿了人喂食的塑料袋,足足清理了三大口袋。
“這只貓沒有餓到過,對我們擺出來引誘它的食物一點興趣也沒有。”搜救隊員說,和其他流浪貓不一樣,這只“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貓“不好救”。
在橋墩上設置誘捕籠,靜靜等待5天后,1月31日下午2點過,小貓終于耐不住美食誘惑,走進籠子,被社工組織從生活了2年的高架橋上救出。接著,它將在動物醫(yī)院體檢后,送往領養(yǎng)中心。
一位老人
每天扔食喂貓2年不輟
“貓終于被救下來了,以后老戴就不用天天來甩了。”高架橋邊一商店老板娘說道。
貓被救的當天,這位叫“老戴”的老人沒有到現場。在電話中,老戴聽說貓被救下來,連說“好好好,很高興”,回到市區(qū)他會立即和家人一起去看它。
小貓被困兩年,全靠老戴每天拋食才生存下來。“救貓行動”從1月27日開始。當日下午6點過,聽說有人來“救貓”,老戴急忙趕到橋墩下。“聽說你們在找我哇?我約了朋友耍才回來。”老戴笑著,眼睛彎彎的瞇成一條縫,鼻梁上架著的一副金絲邊框眼鏡隨著表情動了動。
“貓貓。”老戴喊著,一個白黃相間的小腦袋從橋縫里探出來一下,又趕緊縮回去了。“你們今天這么多人,它可能嚇到了,先不著急嘛,改天再來。”老戴和搜救隊員商量后,決定過幾天再來。
回到家,老戴對老伴陶女士說:“那只貓在上頭不愁吃喝,肯定不得進籠子。”
“我們老戴和這些動物有緣分,外頭的貓貓狗狗聞到味道都會跑到他腳邊來。”陶女士告訴記者。
兩年扔食
每天兩包投喂700多次
慢慢地,橋上的貓咪到點便從橋洞中鉆出來,趴到橋墩邊等老戴,它最常出現的位置是橋墩上邊的一個石樁。
“貓貓,咪咪!”老戴一喊,貓咪就急忙從石樁上跳下來,探出小腦袋往橋下瞅。“它在高上看我,我在底下看它。”
看著老戴掄起了胳膊,小貓便往后退兩步。老戴說:“它機靈得很,怕東西甩上去打到自己了,就趕忙往后縮一下。”
等到第一袋食物穩(wěn)穩(wěn)拋上去,貓咪又伸出頭來看看。“哦,還有一包。”小貓又趕忙往后退退,等待食物“從天而降”,一張嘴,再把今天的伙食叼起來,扒開食品袋進餐。
投喂的次數,超過了700回。
“每天扔兩包,一般要扔3次以上才能扔上去,你算算,是不是好幾千次了。”他擺擺手,這真不能細數。
“其他人喊它不得理,聽到老戴的聲音就會跑出來。”陶女士說,有時候扔了食物上去,它還會在橋墩上望著,目送老戴從橋下過了街,走到街對面的花園里,再去叼自己的伙食。
懂得珍惜
動物和人一樣也有生命
“有時候甩得一身汗?jié)窳瞬呕貋,上個月感冒住院了,晚上還跑過去喂貓。每天都甩,手和肩膀筋骨扭到了,經常就要痛。”面對老伴陶女士的“控述”,老戴辯解:“我還算好嘛,還沒痛到弄不動了。”
有時候,他也會擔心,自己甩不動了怎么辦?可以叫門口王師傅去甩。他心里想著,但又擔心其他人甩不上去,用的力度、甩的高度都有講究,這是有難度的。
高架橋上被困住的貓,成了一家人的心結。幸運的是,這個結終于打開了。
老人說:“也許你們年輕人還沒體會到生命有多珍貴,我是得過癌癥的。”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摘了帽子,摸摸稀疏的頭發(fā)。“要不是做了手術,我原本可以甩得更高。”
按他的身體條件,本不該去喂貓的。老戴的腰部在9年前患病時做過手術。“太用力的話,怕傷口崩開。”
“年輕的時候對生命沒什么概念,貓貓狗狗嘛,該咋樣咋樣。但到了現在這個年紀才知道,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生命啊。”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戴竺芯攝影楊濤
為救小貓摸索出一套扔食的方法
老戴和老伴都是成都人,老戴68歲,陶女士小他一歲。兩人退休后,平日里就是散散步、喝喝茶,喂貓貓狗狗。家里的前后院子,都有小動物的落腳處。
前門停著的小三輪被簡單改造成小窩,搭上了塑料布,給流浪小貓遮風擋雨。院子后面栽種的花草間,制作了一個小鐵籠,“以前有受傷的鳥過來,就把它養(yǎng)在里面。”陶女士說。
發(fā)現高架橋上那只貓是2016年春節(jié),街道上空空蕩蕩。“它就在那兒下不來,也不知道怎么上去的,對著路邊有人的方向‘架勢’叫,它下不來,只有餓死。”于是,從正月初五開始,老戴便開始了“徒手扔食”。
第一次,老戴掄起胳膊,試著扔了3次,才成功扔上橋墩。兩年來,每天下午5點過,老戴和老伴陶女士便要開始張羅,米飯煮好了,摻上切碎的鴨肝,用小食品袋包裹好,再裝上一點貓糧和水,再用稍大一號的食品袋打包,袋子留出長長的“尾巴”。
“這樣才好甩。”老戴說,自己已經摸索出了一套扔食上橋的方法。“胳膊先往后晃,甩兩下,站的位置也是定了的。”
橋下的草坪上,老戴站著扔食物的那塊草皮禿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