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哥馮軍的出租車上,只能后排坐人,因為副駕駛位置上,總坐著兒子小偉。從2歲多到6歲,小偉的“家”,只是父子倆賴以為生的一輛出租車;他的“床”,也只是后排的座椅。生活困頓的他們,卻拒絕了更多捐助,來,一起來聽聽這位堅強的爸爸的故事!
活了五十年,馮軍覺得,過去四年,比過去四十年,更讓他揪心。四年來,他的出租車上,通常情況,只能后排坐人,因為副駕駛位置上,總坐著兒子小偉。從2歲多到6歲,小偉的“家”,只是父子倆賴以為生的一輛出租車;他的“床”,也只是后排的座椅。
從出生伊始,一種俗稱“蠶豆病”的遺傳病,讓小偉嚴重貧血、容易生病。父母年邁、妻子出走,無奈的馮軍只能把兒子帶上出租車,白天黑夜、吃飯睡覺、載客跑車,父子倆跑遍了成都大街小巷。從2歲多到6歲,四年時間,小偉的“家”,只是父子倆賴以為生的一輛出租車;他的“床”,也只是后排的座椅。曾經的困境、掙扎的生活、再到如今洶涌而來的大量捐助,酸甜苦辣咸,馮軍五味雜陳。
生活:父子“搭檔”,24小時跑出租車
8月7日中午,馮軍沒有跑車,吃過午飯后來到錦江邊,小偉最喜歡來這兒玩,父子倆牽手在河邊踱著步?吹角胺接泻猛娴,小偉掙脫爸爸的手,沖了過去,“你跑慢點,再快點爸爸就追不到你了!”聽到這句話,跑到前面的小偉停了下來,回轉頭,牽起了爸爸的手。盡管在半個小時前,父子倆剛剛因為玩平板電腦斗過嘴,小偉差點哭了出來。這樣閑適的場景,在這一對父子之間,并不常見。
出租車24小時不停工、輪番上路運營,一輛出租車,配上2、3個司機是慣例,但馮軍沒有搭檔換班,24小時跑,他唯一的搭檔,是坐在副駕的兒子。“為了賺錢養(yǎng)娃兒,沒得辦法。”這個身型壯實、留著光頭的中年父親,長期熬夜,留下了兩個黑眼圈。
跑了多年出租,他總結出了經驗,從晚上7點算起,跑到凌晨3點,跑累了,找個地方就地休息。凌晨六點起來,接單去雙流機場,接著回城區(qū)拉客到中午,中午再找個陰涼地睡會兒午覺。這對父子搭檔,一起跑車,已經四年了。
8月7日,成都紅星路,出租車司機馮軍帶著兒子跑車。
困境:治病致家徒四壁,公司專門為他減少規(guī)費
和馮軍交談,他時常會提到,“我文化不高”,但他總能準確說出——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一字不差。
出生僅28天,小偉被查出了患有這一遺傳疾病,不能食用蠶豆及其制品,否則便會嚴重貧血,體質虛弱、容易生病。
一場大病,足以摧毀一個家庭。“給兒子治病前,我有一套住房、一輛私家車,還在小區(qū)里開了一個小麻將鋪。”為了給兒子治病,他賣掉了房子、車子,但仍填不滿治病的窟窿,欠下了一身債。小偉兩歲多時,看不見希望的孩子母親離家出走,留下一對多病的老人,“我爸媽都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無力照顧孩子”,照顧孩子的責任,便落到了他身上。
8月7日,成都紅星路,小偉在馮軍的車里看動畫片。
一個人跑車帶孩子,馮軍也引起了公司注意,“公司知道馮軍帶著娃娃開車,孩子在家里沒人照顧,只能帶在車上。”商旅出租車公司專門減少了他的出租車規(guī)費,“一個人帶娃娃,太不容易。”
過往:把車當成家,父子倆睡覺都在車上
自從媽媽離開,小偉變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外人搭話,他根本不理會,唯一親近的人,只有爸爸。“娃兒就和我親近,看我不見了,就哭個不停,沒辦法只有帶著。”四年前,馮軍第一次帶兒子出來跑車,“自然而然跟我上車了”,狹小的空間里,父子倆找到了相處方式。在沒有乘客時,他喜歡和兒子不停地聊天,帶著兒子滿城跑,看車來車往,很多乘客看到車上有個孩子,總會好奇問問,他便和乘客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8月7日,馮軍和兒子一起吃午飯。
因為治病房子被賣掉,父子倆沒有固定住處,家里老人也無暇照顧,很多晚上,他就和兒子在車里睡覺。那時,出租車的后備箱里,常常會放有棉絮和被子,在后座為兒子鋪好“床”,蓋上被子,自己把駕駛座放下,平躺著休息。有時,父子倆會去網吧、或者茶樓里,蹭著過一夜,如果要換洗衣服,便到親戚朋友家洗洗澡。常年待在車上,小偉也把車當做了自己的家,“兒子從來沒問過為什么。”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小偉的童年,一日三餐就近吃飯,常去的“游樂場”是河邊,歇腳的地方,便是網吧和車上。
捐助:車上擺個捐款箱,一周內收到17萬元捐款
三年前,小偉跑出去玩找不到回家的路,被交警找了回來,媒體報道后,很多人知道了父子倆的遭遇。后來,馮軍便在出租車中控臺上,擺上了一個捐助箱,寫上“百度‘單親爸爸駕出租車上工’”的字樣,“那時我確實很困難,孩子發(fā)病了,所以擺了這么一個箱子,我想籌錢給娃娃看病。”“乘客聽說我的故事,比如車費30元,乘客給50元,讓我不要找了,我也就收下了。”他說,2015年,自己陸續(xù)收到了一萬元的捐款,后面兩年,都是零零散散的錢,數額不大。
2015年7月3日,小偉走失后被民警送回。
去年六月,一位乘客得知后,幫父子倆申請到一套50平方米的廉租房,月租金不到100元;一位廣東游客,給他寄來了一大一小兩張床墊。今年7月22日,一位女乘客打車去機場,得知父子遭遇,很快發(fā)動了親朋好友捐助。最近一周,四個幼兒園媽媽群集中捐款,把現金交到了馮軍手里,捐款一共有17萬元。不僅是捐款,很多好心人找到了小偉,接他去家里玩,也有志愿者答應,在馮軍白天跑車的時候,可以幫忙照看一下小偉。拿到捐助后,他為廉租房添置了沙發(fā)等家具,還了一些欠債,“把家里布置一下,以后也好在家里住。”
困擾:婉拒更多捐助,“我靠跑車能過下去”
然而,事情的發(fā)展,遠遠出乎馮軍的意料。“幾百人加我微信,每天接到很多電話,都是要給娃娃捐款的。”剛開始,馮軍接受了捐助,但后來,他覺得事情“變了味”。“我看朋友圈傳播的東西,都說娃娃得了病,病危急需幫助。”他說,事實并不是這樣,小偉病情很穩(wěn)定,只是飲食上有一些禁忌,醫(yī)生說,只要孩子長到14歲,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健全,就沒有什么大問題。從7月下旬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找他,這也讓他感覺到,生活節(jié)奏嚴重被打亂,跑車也不能跑了,事情也更多了。
馮軍婉拒了更多捐助,他說,跑車每月能掙四五千元,只要孩子不發(fā)病便能生活下去。
7月26日中午,他在微信朋友圈上發(fā)了一條“聲明”:非常感謝好心人,但自己跑車每月能掙四五千元,只要孩子不發(fā)病,便能夠生活下去,因此婉拒了更多的捐助。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關注,父子倆的生活有了顯著改善,在相關部門幫助下,小偉被安排到成都東門一小學就讀,這讓馮軍很高興。其實,馮軍只是一個普通人,孩子治病讓他陷入困境,他渴望得到幫助;但他也明白,他不能利用人們的同情心,來謀取經濟利益。
他的前半生,原本只是一潭平靜的湖水,而兒子小偉,如同一塊巨石,掉入水潭,一石激起千層浪。小偉是不幸的,剛出生就檢查出有遺傳病。小偉又是幸運的,他的父親給了他比山還高的父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