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哐嗒,哐嗒……”,伴隨著有節(jié)奏的聲音,梭子在那架古老的織布機上來回穿梭,或白或藍或藍白相間的粗布緩緩而出,這聲音是那樣的熟悉,這場景又是那么親切。“我家40年”的故事從一架老式織布機說起……它承載著我對家鄉(xiāng)老宅的那份記憶,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幸福生活。
講述人:劉向華 63歲 河南省鄢陵縣政協(xié)退休干部
記錄人:劉曉敏 45歲 許昌日報記者,講述人學生
資料圖片
1980年,我和丈夫結婚。丈夫的老家在河南鄢陵縣柏梁鎮(zhèn)張坊村,閑暇之余我們;乩霞姨酵。每次回家,都能看到嬸娘坐在織布機上織布。
改革開放以前,物資匱乏,布匹非常緊張,需要憑票買布,可憑票買回的布根本不夠一家人穿用。為補貼家用,農村婦女平時都會紡線織布。俺家的織布機是奶奶留下來的,是家里的老物件。奶奶去世后,織布機就傳給了嬸娘?棽紮C是木頭制作,通體黃褐色,笨拙而古樸,經常手摸的地方被磨得锃光瓦亮,看上去相當結實。嬸娘坐在織布機上,腳踏踏板上下交替,手握梭子左右投遞,細細的緯線一絲一絲地積累,由寸及尺、由尺及丈,一匹布就這樣在嬸娘手中織成了。
隨著1978年國家開始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土地開始分包到戶,糧食產量和棉花產量大幅提高,物資供應越發(fā)充足,我們開始不再需要憑票買布,市面上也出現(xiàn)了紋路比較細膩的“的確良”和“的卡布”。農村婦女織布的就越來越少了?蓩鹉锶詫棽记橛歇氱姡瑘猿挚棽,只是織的布不再用來做衣服,主要用來做被子、床單等。
嬸娘說,這架織布機好幾十年了,它織的布咱家老一輩都穿過,它為咱家立了大功。再說,手織的粗她說,布雖然沒有買的細膩,也沒有市面上的花樣多,但粗布做的床單用起來是最舒服的。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邁進,老家的人依靠種植花木致富了。1993年,叔叔家要蓋新房,需要把屋里東西都騰出來。叔叔對我嬸娘說:“現(xiàn)在啥樣的布都能買到,你也年紀大了,不要再織布了,這架織布機放著占地方,就把它放在院里當柴火吧!”嬸娘非常不忍,說:“這架織布機是家里的大功臣,不能扔!”我也覺得非?上,就說愿意把它放在我家的老宅里。一聽我要把織布機放到我家老宅,嬸娘非常高興。就這樣,織布機“移駕”到我家老宅,直到今天。
前一段時間,為配合鄉(xiāng)村美麗建設工作,我把老宅也收拾了個遍。鏟了院子里的荒草,硬化了院子里的地面,屋子里沒用的東西全扔了,唯獨這架織布機,我不舍得扔。因為它承載著我們過去生活的記憶,是改革開放后農民走向富足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