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為了保證自己國家的安全,便會派重兵到邊境線,而部隊指揮者皇帝總不能自己去吧,于是乎皇帝便會將兵權交由那些將軍去鎮(zhèn)守。邊關鎮(zhèn)守看似只是去哪里一坐,但事實上哪有那么容易,敢于鎮(zhèn)守邊關的大將哪個不是能征善戰(zhàn)才華出眾的,因為當外敵來犯時將軍的職責便是下達命令,制定退敵方案,以及鼓舞士氣,若是隨便找一個軟蛋來坐恐怕分分鐘就得城毀國破。古代將軍手握重兵,卻從不敢反叛,得知原因后,我也不反!
但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不管是影視作品,還是真實的史料當中,這些手握重兵駐守邊關的大將們都極少有反叛皇權的,造反的往往也不是這些人,就是皇帝真的降罪,他們更多的選擇是接受而不是起兵,這是為何呢?
首先在古代人民的心中,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國家領導人這種思維可謂是根深蒂固。如果皇帝是個人民都擁戴的好皇帝,并且沒有什么錯誤。這是鎮(zhèn)守邊關的大將軍,要造反首先在民心上就過不去。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得不到民心,那么其意是必然失敗的這也是從歷史上得出來的結果,如果沒有百姓幫助,那么成功是一定不可能的。因為當時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飽穿暖,便不會在意誰當皇帝,所以沒有百姓會無聊到冒著生命危險去跟別人造反,所以說如果國家不腐敗透頂,百姓們不會幫助造反的軍隊的。
其次就是古代講究連坐制和從一而終,舉薦制的優(yōu)勢在于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主將犯法下屬必受牽連,下屬謀反舉薦之人必連帶。部隊中有大量主將親屬舊部和保薦之人,造反時官兵除非起時明確反對也有造反主將被下屬殺了,如鐘會居功自傲,以武力脅迫部將造反,事敗被殺,一般戰(zhàn)敗后都要連坐,古代文臣武將都會畢生追隨保舉自己之人,輕易不改換門庭。
最后就是造反的成本問題。眾所周知,邊關一般都是窮鄉(xiāng)僻壤之地,環(huán)境惡劣,農(nóng)作物一般很少可以長得起來(參考雁門關或者劍門關就知道了),都是靠朝廷定期輸送給養(yǎng)。你一造反,朝廷首先就斷了你糧道,你那點存糧夠吃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