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農歷正月十一至正月十六,甘肅舟曲東山鎮(zhèn)各個村開始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轉燈”儀式。元宵節(jié)期間,記者在羅家村和魯家村看到,高山上的鄉(xiāng)村山野,燈火輝煌,鑼鼓喧天,300多位村民排成長隊“背燈走字”。三個多小時后,于正月十五凌晨,在頭燈帶領下,村民在沒有任何印記的農田里,“踩”出了四個大字“國泰民安”,赫然醒目。
圖為當地扎制的各式各樣的燈籠!钇G敏 攝
魯家村66歲的頭燈老人楊安先代“背燈走字”已有33年,其祖父、父親都是村里的“頭燈”,一代代傳下來。“自己頭腦里想很多遍,也在紙上畫,畫完又在地上走很多遍,保證準確無誤。”他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從小每逢下雪,就在雪地里反復“踩字”練習。如今,楊老已教會兒子頭燈走字要訣,“這個傳承不會斷。”
東山轉燈始于唐、盛于宋、昌于民國時期,是被譽為“藏鄉(xiāng)江南”的舟曲縣東山鎮(zhèn)各個鄉(xiāng)村流傳百年的民俗活動,融入了燈火、音樂、舞蹈、說唱、剪紙、書畫等多種藝術形式。
圖為轉燈隊伍“踩字”!钇G敏 攝
1日深夜,記者在現場看到,在魯家村寺廟里,全村男子組成的轉燈隊伍開始“起燈”。隨后,在頭燈的引領下,轉燈隊有的背上燈籠、手打響器,有的吹奏鎖啦,有的左手打旗、右手提燈,燈籠整齊同高、步伐規(guī)律有序。夜空里,遠看宛如一盞盞明亮的燈籠在蜿蜒游走。
東山鎮(zhèn)轉燈協(xié)會會長羅愛明介紹“燈”的講究稱,家家戶戶從臘月開始做燈,破竹扎燈,糊燈貼花,捆扎火把。有手提宮燈、八卦燈及象形的雞、鴨、魚燈,還有身后背燈,長約65厘米,寬約30厘米,上端口略小,可插紙花。如今,隨著時代變化,燈的裝飾更加“與時俱進”,村民裁剪出“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等字樣貼在燈上,傳播新時代文明風尚。
當晚,鳴放三眼炮后,數百轉燈人背起燈籠,頭燈按照提前定好的字型比例邁步,身后跟隨的人緊踏其腳印,隨鑼鼓節(jié)奏,一步一步左旋右拐行進。身后燈籠隨身晃動,花束唰唰作響。
圖為村民在沒有任何印記的農田里,“踩”出了四個大字“國泰民安”。 楊艷敏 攝
羅愛明說,踩過的地面有印章一樣的字型,每年每個村“踩”出“國泰民安”、“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等,有時也單踩一個“福”、“順”、“豐”等。所踩之字,保留數日,盼來年福壽康寧、五谷豐登。
深夜,當頭燈帶隊走出道場后,看踩道里,字樣初步形成、愈來愈亮。來自外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拿出長槍短炮和無人機,記錄“神奇一幕”。
“轉燈文化是生活在這個大山深處的父老鄉(xiāng)親一代代傳下來的,我們這一代人更要做好傳承和保護。”從羅家村走出的企業(yè)家羅青生多年來持續(xù)捐資,通過修繕轉燈寺廟等方式支持該民俗傳承。當晚也參與轉燈走字的他對記者說,近年來,該民俗引起海內外關注,源于東山鎮(zhèn)鄉(xiāng)村文化的振興,這使村民更有了文化自信。同時,轉燈也是每個在他鄉(xiāng)的東山人的一份沉甸甸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