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便捷連接互聯網,改變自身的網絡連接狀況,南太平洋島國所羅門群島準備鋪設一條逾4000公里的海底電纜到悉尼。所羅門群島本來與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談好了合作,誰料澳大利亞跳了出來,一邊指責華為“從事間諜活動”,一邊向所羅門群島施壓要將項目攬到自己麾下。
《金融時報》12月29日報道稱,這筆修建光纜項目價值7800萬美元,拿下交易的華為海洋公司此前已贏得總長度達4萬公里、足以繞地球一周的海底光纜鋪設合約。然而它的成功引發(fā)了來自競爭對手的指控。
一直將所羅門群島視為“后院”的澳大利亞坐不住了。
“華為方面的這筆交易引起了澳大利亞情報機構的注意,”智庫洛伊研究所分析師喬納森•普賴克表示,“新的國家安全法顯然促使澳大利亞行動起來了。”
所羅門群島一發(fā)言人透露,澳大利亞評估團隊最近訪問了該國,并且該國對利用開發(fā)援助共同為這條光纜融資的提議表現出“強烈興趣”。澳大利亞已私下表示,不會為華為項目授予光纜登陸權,而且準備自己為這個的項目出資。
所羅門群島發(fā)言人表示:“自然,如果所羅門群島政府接受澳大利亞的提議,那么毫無疑問華為海洋的交易就不得不取消了。”
《金融時報》稱,澳大利亞決定出資表明,中澳圍繞對南太平洋關鍵基礎設施影響力和控制權的斗爭加劇。澳大利亞對中國在其“后院”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予以抵制。
報道提出的西方防務專家對華為的擔心理由有些老生常談:即華為和某些中國科技集團可能會“受中國政府指使”,利用它們在海底光纜行業(yè)的影響力“對其他國家施加壓力或從事間諜活動”。
“中國電信企業(yè)與中國政府存在關聯,”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執(zhí)行董事彼得•詹寧斯表示,“這帶來了滲透、知識產權盜竊的風險,并可能賦予北京方面在爆發(fā)危機時關閉澳大利亞國內網絡的能力。”報道還援引分析人士觀點稱:“有著中國建造的數字基礎設施的國家容易受到來自中國的網絡攻擊。”
美國網絡司令部信息戰(zhàn)官員羅伯特•貝伯表示:“海底光纜系統(tǒng)的所有權以及對其安裝與維護的掌控力,為中國送上了巨大的戰(zhàn)略機遇。”他警告稱,對海底光纜的控制可能讓中國能夠觸及全球幾乎所有通信,包括美國軍方通信。貝伯表示,這可能讓中國能夠任意選擇在何時何地中斷通信。
此前,華為已被美國和澳大利亞禁止競標某些國家合同。面對這些指控,華為一直否認自己從事過間諜活動。
華為方面發(fā)言人稱:“網絡安全仍是華為的首要任務。我們在所有業(yè)務流程中都貫徹了嚴格的安全保護措施,我們依然保持開放態(tài)度,愿與各國政府和各個行業(yè)共同應對全球網絡安全挑戰(zhàn)。”發(fā)言人還對《金融時報》表示:“我們可以確認,從未被要求提供對我們的技術的訪問入口,或向任何政府或其機構提供任何公民或組織的任何數據或信息。”
曾有澳大利亞分析人士表示,澳大利亞向一個南太平洋弱小國家發(fā)出威脅,表明了澳在南太地區(qū)的絕對霸權。
與美澳不同,《金融時報》稱,包括英國、新西蘭在內的其他西方國家一直熱烈歡迎華為的投資。華為與英國電信(BT)緊密合作,為后者的英國全國寬帶網絡供應接入產品。而且,此次建設光纜項目的華為海洋是華為與英國全球海事系統(tǒng)(Global Marine Systems)共同出資成立的合資企業(yè),后者在通信系統(tǒng)安裝和維護方面擁有逾150年的經驗。全球海事系統(tǒng)公司為其與華為的合作進行了辯護,稱華為“受到逾170個國家的運營商、企業(yè)和消費者的信任”。
不僅如此,華為海洋在與傳統(tǒng)上主導這一行業(yè)的企業(yè),如法國阿爾卡特朗訊、瑞士所有的TE Connectivity等企業(yè)競爭的過程中,在幾乎每一個大洲都贏得了合同。咨詢公司Ovum的數據顯示,華為海洋在亞洲、太平洋地區(qū)和非洲尤為成功,這些地區(qū)推動了海底光纜市場的繁榮。2016年,海底光纜市場規(guī)模擴大了一倍多,從2014年的4億美元增至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