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4日提醒德國,如果不阻止伊朗在中東擴張勢力,歐洲可能面臨新一波難民潮。
內塔尼亞胡當天開始訪問歐洲,重點任務是勸說德國、法國和英國對伊朗采取強硬態(tài)度、放棄挽救伊朗核問題全面協(xié)議。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強調,德方同樣致力于防止伊朗獲得核武器,但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與以方有不同見解。
【提醒德方】
內塔尼亞胡4日與默克爾會晤,隨后在德國首都柏林一場聯(lián)合記者會上宣稱,伊朗想壯大什葉派阿拉伯民兵,尋求改變遜尼派阿拉伯人追隨的教派,“這將煽動宗教戰(zhàn)爭,后果是更多人淪為難民,大家知道他們會去哪里”。
這番話意指中東難民潮涌入歐洲,成為德國社會一大“痛點”。
2015年以來,上百萬難民進入德國,其中敘利亞人最多。難民潮加劇德國社會內部矛盾,拉低默克爾所領導執(zhí)政聯(lián)盟的民意支持率,把反移民的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德國選擇黨首次送入議會。
以色列長期指認伊朗在中東地區(qū)擴張勢力,尤其是支持什葉派主導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和敘利亞政府,強調不能容忍伊朗把敘利亞變成對抗以色列的前沿陣地。
【方法不同】
作為伊核協(xié)議的堅定反對者,內塔尼亞胡提醒德方,沒有美國參與,伊核協(xié)議注定失敗。
美國唐納德·特朗普政府5月退出伊核協(xié)議,內塔尼亞胡視之為“個人勝利”。以方認定,這份協(xié)議讓伊朗擺脫國際制裁,獲得大筆資金,用于擴大對中東其他國家的軍事介入,繼而威脅以色列安全。
作為協(xié)議簽署方之一,德國正努力挽救這份協(xié)議。
默克爾4日在聯(lián)合記者會上說,德國和以色列“都認為,伊朗永遠不應該擁有核武器”,但兩國就如何達成目標有不同看法。
她堅持伊核協(xié)議是阻止伊朗發(fā)展核武器的最好辦法,提及應該增加補充條款,涉及伊朗導彈項目和伊朗干預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局勢。“我們相信,這可以經由艱難談判達成。”
內塔尼亞胡承認:“我們(以德)有分歧,但大家可以看到,那不涉及目標,只涉及方法。”
【觸發(fā)狠話】
內塔尼亞胡隨后將訪問法國、英國,繼續(xù)推銷反伊朗立場。他先前說,希望與他國領導人“形成一致的對伊政策”、即阻止伊朗勢力擴張。
針對以方動作,伊朗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的辦公室3日在“推特”上說,伊朗對以色列的立場“沒有變”,以色列是“西亞地區(qū)一顆惡性腫瘤,需要摘除、根除:這可以發(fā)生,將發(fā)生”。
媒體記者4日問及這段社交媒體留言。這段推文“相當異乎尋常”,內塔尼亞胡認定,“伊朗呼吁讓我方滅亡,同時尋求制造核武器,用以投入種族滅絕計劃。”
默克爾回應:“我們嚴厲譴責伊朗領導人的言論。”
伊朗與以色列是宿敵。以色列一直聲稱伊朗核項目以研制核武器為目標,多次威脅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美國退出伊核協(xié)議后,以伊對抗似乎越來越直接和公開化,外界擔心軍事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