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時代 老人要享受“便捷”還得努力學習
別總讓老人“學著”適應高科技
本期策劃 王琪鵬
高鐵、網(wǎng)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被外國友人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fā)明”。而這“新四大發(fā)明”帶來的便利快捷,幾乎都與移動互聯(lián)技術緊密相連?梢哉f,我們生活在一個“掃碼”的時代。然而,在一部手機就能走遍天下的今天,許多老人卻因為不會掃碼,無法打車代步,不能享受商場優(yōu)惠,甚至連放在快遞柜里的快遞都取不出來。究竟是什么讓老人在便捷的當下變得不方便了呢?
以便捷的名義忽視老人
究竟有多少老人能用支付寶微信付款?有多少老人會用滴滴叫車?有多少老人會用摩拜小黃車代步?這是一篇名為《對不起,由于你超過70歲,你已經(jīng)不適合活下去了》的文章提出來的問題。
前不久,這篇文章在老人群體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作者“小奧”說,她給快90歲的爺爺奶奶網(wǎng)購了護膝和膝蓋按摩儀,本以為老人只需要在家中靜靜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孫女的孝心,卻發(fā)現(xiàn)自己想得過于樂觀了。
原來,現(xiàn)在有一種智能快遞柜,快遞員往往會把貨物放進這個柜子里,然后發(fā)送一串提取碼,讓收貨人自己來取。如果超過24小時沒有取走,就必須用微信關注,然后掃碼才能打開快遞柜。這對于一個只會接打電話,走路都不穩(wěn)的九旬老人來說,實在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像這樣讓老人難以理解的事情還有許多。明明在街邊招手攔了半天車,車輛卻在一個一直低頭玩手機的年輕人面前停下了;明明凌晨四點就跑到醫(yī)院排隊,卻排在了七點才來的年輕人后面,只因為他是“手機掛號”。
“小奧”還提到,老人們對已經(jīng)普及了的滴滴打車尚不能坦然接受,大街上掃碼就能騎走的共享單車,老人們也不能理解。這樣的尷尬,相信老人們遇到的很多。而這種尷尬,往往是熟悉了這種“便捷”的人們所體會不到的,這不但是老人的尷尬,也是社會的尷尬。
“小奧”說,在我們看來給生活帶來便利的高科技,隨意改變了老人積淀一輩子的社會規(guī)則,而這種新的規(guī)則對老人缺少“善意”。
“遇到這種情況了,學不就行了嗎?”在這個問題上,認為老年人可以通過學習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聲音并不在少數(shù)。事實上,許多老人也在努力地去學習上網(wǎng),學習使用微信、支付寶,但總體而言,老人“被動適應”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改觀。
在北京,“夕陽再晨”的志愿者們?yōu)樯鐓^(qū)老人們開展了專業(yè)的科技助老服務,通過一系列的課程,幫助老人融入信息社會。6年來,他們改變了10萬多名老人的生活。在“學”這個問題上,“夕陽再晨”創(chuàng)始人張佳鑫有著自己的體會。
張佳鑫說,他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是逐步深入的。最開始,他們的教學對象是對網(wǎng)絡感興趣的老人。慢慢地,有一些老人主動找過來,表達了想學習上網(wǎng)、學習使用智能手機的意愿,他們才意識到,這不是一種興趣,而是需求。這個需求要得到滿足,無非有兩種解決途徑。一種是老人改變,一種是社會改變。“我們當時覺得,老人也該通過學習來融入新的社會,我們叫‘夕陽再晨’,也是希望老人能夠老有所為,體現(xiàn)昂揚積極的一面。”
不過,隨著公益活動的不斷深入,張佳鑫又有了新的思考。他認為,社會應該建立更好的幫扶體系,而不是靠老人自己通過學習來融入信息社會。“社會應該更加適應老人的需要,考慮到老人群體的需求,而不是讓他們費盡力氣去學這個學那個,被動地去做這些事情。這樣才是真正對老人群體的尊重和幫助。”
“不可否認有很多老人想學,但是也有相當多的老人不想學,不想改變。”顯然,僅靠老人學習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他認為,社會應該建立一套關懷體系,讓老人能夠在其中得到關愛。
總讓老人“學”并非善意傳達
考慮老人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前段時間,北京的一家著名超市叫停了會員卡,改用一款名為“多點”的APP進行積分。這款APP不但需要下載注冊,還要綁定銀行卡,讓許多老人無所適從。為此,“夕陽再晨”專門開設了教老人使用多點的課程。
相比之下,滴滴推出了“敬老出租”和“代人叫車”功能,讓人們看到了可喜的改變。“老人群體對很多企業(yè)來說未必就是首要市場,一款新的產(chǎn)品最開始肯定考慮的是精準用戶,未必考慮的那么全面。但是當用戶越來越多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企業(yè)的社會責任了。”張佳鑫認為,企業(yè)設計這個產(chǎn)品,就要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這個事情不能只是公益組織去教,而是企業(yè)應該做的。”
像銀行和商場,在推行電子化產(chǎn)品的過程中,也要配套地多做一些線下的輔導和引導。比如在“多點事件”中,老人不會用手機APP,導致結賬時要排很長的隊,買到的東西也比別人貴。這本身就是對老人的一種不公平。
“老人用慣了超市會員卡,再推新的積分機制時應該有一個過渡期,而且要提供配套的服務。老人想學,旁邊有沒有能教老人的員工?超市里有沒有WIFI?除了這種方式,有沒有一種專門為老人提供的支付方法?”張佳鑫認為,改變應該有一個更人性更合理的過程,不然就顯得太生硬、太冷冰冰了。
另外,企業(yè)也有義務為老人營造一種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和氛圍。張佳鑫說,由于網(wǎng)絡詐騙、虛假廣告的存在,導致一些老人財產(chǎn)受到損失。值得玩味的是,一點不懂網(wǎng)絡的老人倒不會受騙,反而是接觸了網(wǎng)絡,但又不是特別精通的老人,最容易被這些魚龍混雜的信息所蒙蔽。“本來上網(wǎng)對很多老人來說就已經(jīng)是超越自我的表現(xiàn)了。結果這些有害信息的存在,讓老人的信心受到挫折,也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熱情。”
適老也要考慮老人心理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企業(yè)在考慮到關懷老人時,卻往往找不到“點”。一些手機APP推出了所謂的“老年版”,僅僅是界面更簡單,把字號調(diào)得更大了而已,因而常常被批評為“不走心”。
其實,要想做到“適老”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在一般人的認知中,老人的眼神都不大好。而這僅僅是最表層的差別。”張佳鑫說,現(xiàn)在市場上的一些老年桌面、老年手機賣得都不是特別理想,就是因為老人這個群體很復雜。尤其是現(xiàn)在許多中年人都用上“華為”、“蘋果”了,等到他們成為老人時,就更不會選擇老年手機了。到那時,如何滿足這些新型老人的需求就又成了一個問題。
如果說推出大字版是考慮到老人的生理特點,那么,企業(yè)在設計適老產(chǎn)品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老人的心理需求。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老人因為經(jīng)歷了歲月歷練,看待事情要比年輕人更透徹,在家庭中的地位最高。而現(xiàn)在,年輕人反而成為家庭中懂得最多的,什么都明白的人了。相反,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中,是老人一直在追趕這個時代,好不容易看到了能趕上的希望,結果更新的事物又出現(xiàn)了。
“這就讓老人會有一種挫敗感,讓老人在家庭、在社會中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這種不平等、不公平是時代造成的,而不是老人的錯。”
張佳鑫認為,社會應該營造一種尊老敬老的風尚,讓老人的優(yōu)勢和價值能夠顯現(xiàn)出來。作為企業(yè)而言,也應該給老人提供基本的關愛和禮遇。“企業(yè)要做的關愛不僅僅是把APP的字體調(diào)大這么簡單,而是應當提供一種彌補。這樣做可能少賺了錢,但贏得了人心。”